近几年,唱衰自助餐的声音却越来越响亮。很多人都觉得,自助餐这个赛道要凉了,没救了,要和KTV一样成为了“时代的眼泪”。
但近日,自助餐似乎又“爆火”起来了,出现了翻红迹象。10月10日,有相关媒体报道,在北上广的餐厅菜单一道菜动辄50元起跳时,消费者又一次青睐起自助餐起来。
一边是唱衰的声音,一边是再次翻红迹象,当下中国自助餐赛道怎么了?这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01
中国自助餐现状:
一边倒闭,一边上市
以前,人们谈起自助餐就两眼放光,因为那是美食的代名词,意味着可以无限量品尝琳琅满目的美食。
而且可以理直气壮的吃到扶墙出,价格也不会很贵。在当时那个物质尚不丰裕,人们还残留着饥饿记忆的时代,自助餐这样的业态简直太合人们的心意了,简直是美食界的“天堂”。
正因为如此,一大堆的自助餐品牌趁着时代机遇崛起。
以来自台湾的自助餐品牌金钱豹为例。2003年,金钱豹从台湾来到大陆,不过短短几年就开店数十家,甚至每到饭点都会挤满人。
当时消费者为了最大程度在金钱豹“吃回本”,甚至发明了“吃垮”金钱豹攻略。什么前期先少量吃水果或沙拉,先冷后热、先咸后甜,攻略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据悉,到2011年金钱豹被创始人卖出,品牌价值已经达到了15亿人民币,成为中国高端自助餐的典范。
但时代终究是不断变化的。
2010年之后,随着餐饮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卷现象层出不穷。加上大量的中端连锁餐饮横空出世。自助餐的日子就变得不太好过起来。
2009年,因为实在抵不住大排长龙的“建模”热,必胜客不得不取消沙拉自助。
2013年开始,金钱豹开始陷入亏损,而且一亏就是上亿。2015年,金钱豹又被转手卖掉,跳楼价2.53亿,缩水缩得六亲不认。
直到2017年夏天,金钱豹北京最后一家门店倒闭,自助餐的辉煌年代落下帷幕。
根据美团点评发布的餐饮报告显示,2016年自助餐营业额约11.5亿元,占餐饮市场的12%,仅次于火锅;而到了2018年,新增自助餐企业数量首次下滑,增幅为-4.2%。
2020年和2021年,这个负增长的幅度越发夸张,分别为-32.8%、-35.6%。
根据天眼查数据也显示,截至2022年1月18日,中国经营范围内包括自助餐的餐饮业公司有32171家,存续的只有13802家。换个概念来看,也就是有近2万家自助餐企业倒下。
更别说还有疫情的催化效应。据《中国餐饮大数据2021》数据显示,在北京市主要餐饮品类订单量占比及变化趋势中,占比下降最多的就是自助餐。
因为疫情常态化的封控下,自助餐根本无法打通外卖渠道。
不少自助餐老板都抱怨说:自助餐越来越难做了。
那么,自助餐这个赛道“凉凉”了?
事实上,在部分如“金钱豹”般全品类自助餐品牌的倒闭或消失同时,另一部分抓住机遇的新自助餐品牌不仅活得很好,疫情之后逆势开店,甚至打算上市。
以当下正准备冲击上市的日料自助餐厅上井为例。
作为高端日式放题餐厅,因为不限量和平均用餐时间1.5小时-2小时政策,上井一度平均翻台率只有约0.6次/天,总体平均上座率只有60%左右,发展很慢。
但在2021年以后,上井的一线城市门店迎来了上座潮,上座率从2020年的50.0%上升到71.0%,销售增长率达到66.7%,是新一线城市21.8%销售增长率的三倍。
总营收也从2020年的2.47亿增长到了2021年的3.6亿元,实现强劲反弹。
4月13日,日料放题餐厅上井日料(KAMII Group)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招股书显示,上井未来将计划分别在2022年、2023年和2024年扩张8、18、18家和牛和寿喜锅放题店和每年5家的日式烧烤放题店。
除此之外,聚焦比萨爆品的自助餐品牌比格比萨,2020年新开35家门店,2021年新开52家店,至今已有205家门店(相当于有接近一半的门店为疫后新开),近三年的复合增长率更是达到了50%以上。
主打生蚝的蚝英雄活得也不错,目前已经发展出了89家门店,其中仅三分之一门店是疫情后新开。“日系”连锁品牌温野菜、旬野菜更是发展不赖,温野菜目前有34家门店,旬野菜目前有31家门店。
做自助烤肉的汉釜宫,近3年也开了25家门店....
显然,这个看似“凉凉”的自助餐赛道,虽然有大批品牌倒闭,但没有就此“消亡”,依然有“大鱼”自在发展着。
国庆的翻红迹象,不过是当下自助餐这个赛道强劲生命力的缩影。
02
冰火两重天背后:
自助餐的生意逻辑变了
一边倒闭,一边上市,自助餐为何会陷入这样的“冰火两重天”状态呢?其中的因素有多个,但核心根本逻辑就是,自助餐背后的需求逻辑改变了。
自助餐本身就是一门关于欲望的生意。它能够在本世纪初席卷中国,是时代因素的功劳。当时,人们刚刚走出匮乏,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报复性的“吃”!
“吃得多”“吃得饱”才是时代潮流。
自助餐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刻,用最极限的操作,提供了本世纪所谓的“吃饭自由”。它踩中了中国消费社会的节奏,站在了餐饮界的风口。
在这样的需求逻辑之下,人们几乎不关注产品的品质,甚至没有多少健康意识。只要自助餐价格够吸引人,品种够丰富,就能够受到消费者喜爱。
正因为如此,当时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就是高大全的自助餐品牌。
但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向上发展,物质的丰富度不断上升,消费者的需求欲望变了。从“吃得饱”、“吃得多”变成了“吃得好”、“吃得健康”。
用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解读就是,中国消费者从基础需求,上升到了精神需求。
再加上前十年赛道不断内卷之下,自助餐还出现了以下一系列问题:
1、自助餐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自助餐一直是中国餐饮食品问题的重灾区。
2018年,河北经济频道曝光过一家叫“神牛丁”的自助海鲜烤肉店,一边对顾客承诺都是当天的新鲜菜品,另一边却悄悄回收顾客吃剩下的口水菜和没烤完的生肉,第二天加点新料之后继续出售。
更别说,被很多自助餐商家默认的用鸭肉冒充羊肉、用廉价“果粉”和凉水勾兑来冒充鲜榨果汁等操作。
即便是号称自助餐高端天花板的金钱豹,也曾在2013年被曝光造假鱼翅。
各种各样的自助餐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对自助餐望而生畏。
2、体验感差,难积累老顾客
自助餐虽号称“无限自助”,但自助餐圈盛行着食客与经营者的“博弈”:
食客想多吃龙虾、和牛、鲍鱼,经营者则想用炒饭、饮料、馒头填饱食客的肚子。因此,很多自助餐品牌都存在一定的“欺骗”行为。
比如,很多自助餐品牌打着“无限量供应”的旗帜,但等顾客真的到了餐厅,昂贵的食材要么限时限量,要么补货很慢,让不少消费者都觉得受了欺骗。
而且,自助餐餐厅总是会贴类似于“拒绝浪费,吃剩的食物请缴纳罚款”“每人限取一次”“每人限2只”……这样的标语,让消费者根本享受不到吃自助餐的快乐。
没有好体验,自然难以复购。没有复购,积累不到老顾客。自助餐的就餐人数不断下降,品牌自然难以生存下去。
在以上种种因素的推动之下,使得自助餐这个赛道不得不经历“阵痛升级”,一大片品牌纷纷倒闭。
而上井、汉釜宫、比格比萨等自助餐品牌之所以能够逆势扩张,正是赛道的阵痛期中,以创新迭代抓住了当下自助餐赛道这门生意的新底层逻辑。
这些品牌做了哪些创新呢?餐饮O2O分析了以上几个品牌,发现核心关键就是三个词:聚焦、减负、价格。
1、品类上聚焦
正如餐饮O2O罗华山所言,目前市场上像早年“金钱豹”一样的全品类自助已几近消失。目前市场上活得好的自助餐品牌基本都是垂直和专业化玩家,比如主打披萨的比格比萨、主打牛排的吉布鲁、主打生蚝的蚝英雄等。
没有突出特色的自助餐已经不适合当下时代。
新的自助餐品牌们需要在细分品类上更深入,用更专业的技术、更好的品质,更好的口味去征服当下的消费者。只要有一个特色做得好,就能开一串连锁店。
2、成本上减负
曾经,自助餐普遍处于大而全状态。
以金钱豹为例,店面平均面积高达8000平方米(相当于80个奈雪门店),光是装修费就要几千万元。SKU超过400种,从生鱼片到法式鹅肝,中餐西餐日料南洋菜一应俱全。
各种成本叠加起来,非常高昂,投资回本率基本在两三年以上。
而当下能够穿越疫情周期,逆势扩张的自助餐品牌基本都已经减负。比如,比格比萨将面积控制在了100-300㎡之间,sku更是直接缩减到100以内,以此减少房租以及食材、人力成本。
有的自助餐品牌,干脆采用半自助模式,即1+X,即一个主菜固定,其他菜品随意吃,以主菜的不断创新来不断提升顾客对品牌的新鲜感,以此增加消费者的复购率。
3、价格对位价值
曾经哗众取宠的低价却能吃高昂贵食材,最后产品品质差,落得一地鸡毛的自助餐模式已经没有了市场。当下的消费者已经变得更理性,他们更崇尚一分钱一分货。
正因为如此,当下活得好的自助餐品牌,基本是价格与食材档次相匹配,且食材品质能把控好的自助餐玩家。
比如上井这样价格昂贵,但食材更加珍稀的特色自助餐厅。
或者像蚝英雄一样,价格中等,食材档次也中、品类还很集中的海鲜类自助餐厅。或者干脆就是麻辣烫之类便宜实惠的玩家。
小结:
赛道变冷并不意味着消亡,每一门生意都有其发展的阵痛期。当旧品牌随着旧逻辑倒下时,必定有新品牌以创新迭代出新的生意逻辑,引领赛道新潮流。
对自助餐这个赛道而言,或许上个时代的“金钱豹”们已经倒下,但新时代更多自助餐的“金钱豹”们,正诉说着赛道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