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上班族都会跟同事比较工资,同样的,很多退休人员之间也会比较养老金,有网友表示,自己父亲的工龄和隔壁张大爷的工龄都是33年,但是养老金却差了好几百元,这是怎么回事呢?
工龄都是33年,养老金相差几百元很正常,首先我们要知道,工龄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是两个概念,工龄主要指的是你在单位的工作年限,可能你的工龄有33年,但是社保的实际缴费年限没有33年,所以导致工龄都是33年,养老金却相差几百元。另外,对于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连续工龄,可以视同缴费,所以能否认定视同缴费年限,也会影响养老金。
而且,即使工龄和社保缴费年限相等,参加工作的33年都缴纳社保,退休后的养老金也可能有所不同,因为社保缴费年限只是影响养老金的因素之一。
现在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都是根据全国统一的养老金计算公式计算得出的,分为3部分,具体公式如下:
1、基础养老金=(退休时当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1%×缴费年限;
2、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储蓄额÷退休年龄对应的计发月数;
3、过渡性养老金,各地计算公式存在差异。
通过以上公式可以看出,除了社保缴费年限外,退休地社会平均工资,退休人员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个人账户储蓄额,退休年龄等,这些因素对养老金都有影响。
综上所述,工龄都是33年,养老金相差几百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保缴费年限不同。工龄不等于社保缴费年限,虽然工龄都是33年,但是社保缴费年限可能不同。
2、退休地不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平均工资存在差异,而平均工资是影响基础养老金的重要因素,所以不同地区的两名退休人员,即使社保缴费年限、缴费基数、退休年龄等因素都相同,退休后的养老金也存在差异。
3、退休年龄。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月数是根据退休人员的退休年龄确定的,退休年龄不同,计发月数也不一样。
4、社保缴费基数不同。社保缴费基数是根据参保人员的本人实际工资及参保地缴费基数上下限确定的,社保缴费基数不同,退休后的养老金也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