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中,有靠双手传承祖辈苗医手艺的乡村妈妈;有带乡亲们过上更好日子的返乡创业者;有扎根乡村,想把年轻人返乡发展道路打通的书记;有在小茶坊世界里找寻自己的90后茶艺师…
王恩梅:
谁说农村妇女就平平淡淡?
我非要闯出一片天!
王恩梅并不满足于只困守在小山村。
大城市打工回来,开过窗帘店,也种过葡萄和西瓜。后来靠着一股拼劲儿当上了村委副书记。
为了带动乡里的经济发展,政府为村民们申请了一个“土鸡养殖”项目:企业捐赠鸡苗发放给村民养殖,再统一联络销售渠道。
“企业要求每家养殖户1000只鸡苗起养,需要投入不少钱,再加上这个品种的鸡苗容易生病,成活率不高,大家没信心。”王恩梅心里有数。为了证明养鸡这件事能行,她决定带头养土鸡。
搭鸡棚、清理鸡粪、配置饲料、清洁防疫……照顾1000只鸡苗平安长大,每一步都不容易。光是给鸡注射疫苗就是大工程,丈夫不在家,王恩梅带着两个孩子,顶着山里瑟瑟寒风,晚上打着手电筒挨个抓鸡、注射,忙了一个通宵,累得回屋倒头就睡。没有养殖经验,就一趟趟往邻村跑,考察别人的大型养鸡场,追着技术员提问。
几个月后,1000只鸡苗成活980只,70块钱一只很快销售一空!看到实打实的收益,村民养殖土鸡的热情被完全调动起来!
王恩梅说,“谁说身在农村就得平平淡淡?我非要闯出一片天地来!”
谭玉春:
好不容易建起的果园,
不能就这么荒废掉!
翠玉梨,清甜爽脆,是非常适合重庆万州种植的水果。
2015年,富强村村民以土地入股,发展了800亩生态翠玉梨产业。3年后迎来试挂果,初产十几万斤。可产量太低,虽然卖得好,刨除成本之后“没赚什么钱”,不少村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此时,政府给的扶贫专项资金也全部耗尽,果园无钱养护,只能勉强维持。
“好不容易建起来的果园,哪能就这么荒废掉!”明知前路不易,刚上任村委副书记的玉春毅然带队“啃”起了硬骨头。
打地、人工、除草、施肥、驱虫……方方面面需要钱,成了玉春第一个难题。村里开始琢磨怎么找钱,最后把村集体所持的30%股权向村民现金出让。玉春和同事们挨家挨户去做工作,把果园改制的好处掰开揉碎了说,终于筹集到一部分资金。
合同如何重新签订?果园管护需要多少人手?果树需要用什么肥料?何时除草,何时挂果…一点点摸索,一点点学习,玉春成了果园管护的职业经理人,也沉浸其中。早上7点多出门,一直到晚上5、6点才下班回家,有时甚至会加班到深夜,常常被女儿念叨“见不到妈妈”。
很多人问她还会不会离开家乡。玉春说:我要给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做个榜样,让他们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有年轻活力的注入,我们的农村一定还有大发展,大变化。
涂小敏:
我带乡亲们养土鸡,
一年能卖出三万多只!
涂小敏觉得这辈子和餐饮行业分不开了。
从普通餐馆服务员到四星级酒店的大堂经理,回到开州以后也继续扎根餐饮行业。
2015年,她拿出多年积攒的十几万元入股投资土鸡养殖业务,从“打工人”正式变成了“创业合伙人”。从此,在乡村司空见惯的土鸡,被养出了新花样。
养殖户只需要缴纳一定押金,就能从公司领取鸡苗,通过山地散养、统一饲料等方法,保证土鸡养殖的可控性。为了打消村民的风险顾虑,涂小敏还答应,如果鸡苗中途死亡,公司会尽快为养殖户补发。
她还把土鸡和养生药膳结合,从食材生产到餐桌消费一条龙。销路打通,涂小敏每年能卖出三万多只土鸡,年销售额上千万。现在她“麾下”的土鸡养殖户已经发展到300多户,有周边的乡镇还专门来学习养殖经验。
让她感到自豪的是,通过土鸡养殖,不少留守老人获得了收益,生活也充实起来,变得自信开朗。涂小敏说,未来5年,要达成年销售20万只的小目标!
杨惠:
靠着祖辈传下来的手艺,
我也能帮助更多人!
“我就想,这个手艺不能丢,也就坚持了。”
杨家四代行医。杨惠今年34岁,和哥哥一起,在贵州雷山县经营一家苗医诊所,已经有10多年。可生意太难做,条件不好的乡亲来看病,每次只能给很少的钱。
“一起合伙的大哥撑不住了。我想,诊所还连着十几位老药农,专门给我们供药,我们倒了,他们咋办?”杨惠坚持把诊所开着。
她开始学着做直播。最开始有一万多粉丝,每月大概收入3000元。后来账号意外丢失,怎么也找不回来,杨惠只好重做。几个月下来,粉丝寥寥。杨惠犯了难。
刚开始,杨惠试了很多风格,怎么都不吸粉。后来打开思路,开始拍植物,发布在抖音上,讲解每种植物的形态特征,见缝插针地介绍相关知识。
如今,她已有3.5万粉丝,小诊所也盘活了。
她骄傲地说:“作为一个女人,我不用每天围着孩子灶台转。我可以自己养家糊口,经济自由,不再去跟别人讨要,反而可以去帮助一些人!”
余鲜:
茶气腾腾的小茶坊,
也能给我们一个大世界!
“茶艺师余鲜”的抖音,虽然只有13个作品,最多的一个点击有20多万。因为妈妈是种茶起家,余鲜说她是在茶气腾腾的小茶坊里长大的。
大学毕业,从浙江回到偏远贫穷的贵州雷山县,考过公务员也当过文员,作为当地难得的高学历人才,余鲜不愿坐办公室,选择了去卖茶叶。
2017年,贵州黔东南举行了首次茶艺大赛,余鲜找到一位当地名师,比赛前 “闭关修炼”了一个月,最终赢得金奖,成为了90后国家二级茶艺师。
为了鼓励余鲜,母亲还派她去苗寨的分店当店长。苗寨是旅游区,茶叶贵就卖不出去。
茶叶不是奶茶,怎么卖到旅游区去?余鲜想了一个招。不光卖茶叶,也卖茶饮,不贵,且用了新包装——放在透明的磨砂袋里,或红茶,或绿茶,可直观地看到。茶水袋放在冰柜里,游客自取。余鲜的茶店就这样火了。
有人说,要常到外面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在余鲜看来,世界的大小不在于外面还是里面,茶气腾腾的小茶坊,又何尝不能给我们一个大世界呢?
不管是在城市的烟火气里,
还是在乡村的泥土芬芳中,
每个女性都有自己的力量。
她们看似普通,心中的旋律却势不可挡;
她们无惧年龄,用双手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她们眼中有星光,心中有力量,
无论何时都勇往直前。
致敬每一位心怀梦想、闪闪发光的女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