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养老金的话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毕竟养老金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退休后的生活质量,众所周知,社保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要求为15年,只有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达最低15年,那么退休后就可以享受养老金待遇,但是有退休人员社保缴费年限同样是15年,都是按最低档次缴费,退休后的养老金却差了1000多元,这是怎么回事?
想必大家都知道,我国养老保险遵循的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也就是说养老金的高低与退休人员曾经缴纳的社保缴费年限有关,缴费年限越久,那么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就越多,所以有朋友会误认为,按照最低缴费标准缴纳社保,同样缴费15年,退休后的养老金会相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我国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是根据全国统一的养老金计算公式计算得出的,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其中基础养老金=退休时当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1)/2×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储蓄额/计发月数,不同退休年龄对应不同计发月数。
通过养老金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影响养老金高低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缴费年限外,社保缴费基数,退休地社会平均工资,退休人员办理退休手续的年龄等对养老金的高低都有影响。
所以同样是按照最低缴费档次缴纳15年养老保险,退休后养老金相差1000多,可能是以下因素造成的:
1、社保缴费基数不同。社保缴费基数范围为当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即使两个参保人员都按照最低缴费档次来缴纳社保,不同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不同,所以最低缴费基数也存在差异。
2、退休地不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平均工资不同,而社会平均工资是影响养老金的重要因素,即使其他条件都相同,不同退休地的社会平均工资不同,那么最终养老金都会存在差异。
3、退休年龄不同。我国现行男性法定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工人为5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另外部分特殊情况人员还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退休年龄不同,那么个人账户养老金就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