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衰退的到来从来都有迹可循。
今天早上热乎的新闻:受疫情影响,逾3500家影院暂停营业,影视业再陷困境。同一时间,果然央行的6000亿麻辣粉儿来了。
所有的现象只是冰山一角,看看最近高层频繁的动作,也许经济下行的态势,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来的早一些。
7月15日央行降低准款准备金。
7月30日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删除了“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的说法,同时增加了对于外部环境趋于复杂严峻的表述。
8月9日央行公布二季度货币执行报告强调经济恢复不稳固、不均衡。
8月11日央行公布社融数据暴跌60%,大幅不及预期。
连起来看,不言而喻,后面的事儿,就有意思了。
鹰了一年的央行,其实手上有很多牌,货币宽松是必然,降准、各种粉儿、地方债,即使都用出来,也算不上“大水漫灌”。
美国的复苏是消费驱动,我国的复苏则更看重投资,关键的关键,放出来的钱会去哪儿,这值得好好说说,也是下半年投资的重点。
1、基建会动起来吗?
都多少年过去了,水泥一开始涨,兄弟们还是激动的不行。地产摁住不动了,四万亿的春梦又做了起来。
当然,热衷于基建,不是没有理由:地产不说了,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欧美恢复之后,出口必然趋于下行,消费、制造业投资复苏动能趋缓,因此,下半年要稳增长,客观上需要基建发力。
但是,毕竟今时不同往日。
首先,地方政府早就不积极热衷于基建了。虽然2020年年初国家发行了大量的特别国债和专项债,而且银行的贷款也是积极引导支持基建领域。但是,实际上因为涉及“终身究责”问题,地方政府已经不爱趟这趟浑水了。
看看730政治局的表述:会议进一步要求“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基建你们掂量着来。
其次,2022年将召开二十大,政府换届也已陆续开始,在这个时候加码基建,有点替别人做嫁衣的意思。我们不妄议朝政,但是,道理不就是这样。
回顾历史看,2012年十八大以前,基建投资增速在换届后普遍走高,但2017年十九大之后,这一规律被打破,2017年以来我国基建增速也持续低位运行,应与经济转型提速和严控地方债务有关。
结论就是,我国当前经济模式正逐步摆脱对传统基建和房地产的依赖,本次政府换届应不会鼓励基建大幅加码。
总体来说,基建动起来的概率不大,勉强打个70分,搏一搏反弹还有戏,要长情可就难了。
2、资金会去消费吗?
现在看消费,依旧是鸡肋。
你说它不行吧,三季度是地产旺季,金九银十,加上假期驱动,少不了吹消费复苏的人。只是,这样的复苏总有一些隐忧。
需求端,一边是疫情的变化不可控,一边是居民收入的萎缩,一上一下,两边一挤压,兄弟们吓得只想存钱,哪还有心思消费。
即使有钱,再看看最近的政策,从医美到游戏,从教培到生长激素,一篇文章就是一颗炸弹。整顿经济的初心是好的,但是给投资人也吓得不轻。资金最怕的就是政策的不确定性,东一延展,西一解读,不讲道理,第二天就是一顿猛砸。
这还怎么消费,办个卡,第二天店都没了,谁敢消费。
3、宁德时代定增582亿,有什么启示?
所以钱到底,会去哪儿?结论很简单,还是会去拥挤的先进制造。
其实最不想聊的就是这个高端先进制造,研究起来真是费劲,又是比较优势理论,又是先进工艺制程,一会儿单晶炉,一会儿隔膜电解液。但,没办法,这可能是当下中国最后的救赎了。
宁德时代582亿定增一抛,市场什么反应,该接还得接。
看看券商研报,兄弟们也懒得编了,开始复制粘贴标准答案了。
全球新能源车迈入新增长阶段,动力电池迎来二次扩产潮。
国内:202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需求由政策驱动切换至市场化,预计“十四五”期间新能源车销售仍将保持高增长。
海外:欧洲电动化进程加速,锂电扩建意愿明确。美国拜登政府提政策目标到2030年零排放汽车占新车销量比例达到50%。预计到2025年动力电池迈入TWh时代。
明摆着告诉所有人,强者恒强,车轱辘话你们爱听不听。需求强,排产能排到几年之后。策略就是扩产,政策支持,创新不断,打到你服。再说就是全产业链国产化,不怕卡脖子,剩下的行业还有什么可比性。
所以,什么风格转换,地产股暴涨,都是小波动,深挖制造业,还是下半年的主题。
我知道这个结论非常不性感,但是不得不说,现实是真的香。
中游的电池挖完了,继续上游的盐湖提锂,中游的光伏组件炒完了,继续上游的玻璃、eva材料。其他人一脸懵逼,产业链上的玩家炒客,玩的不亦乐乎。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这个游戏也注定不适合大多数人了,无脑买白酒,盲眼炒学区房的时代,终将落幕。
赚钱哪那么容易。
感叹一番,继续枯燥研究了,话说昨天朋友安利了一个连续直拉单晶技术,我得好好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