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prise!!!
儿童节的前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布通知,放开三胎,希望大家能为国添丁。
时间紧,任务重,政治局亲自下场关心咱的未来生活。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以后可能会见到这样的现象:63岁,早晨7点,先去三个房间看看三个孩子、三个女婿媳妇是不是在家好好睡觉,然后帮9个孙子孙女做好早饭,再去两个房间看一眼四个老人是不是也在睡觉,然后收拾好,挤地铁继续上班996。
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想想就很励志。
好啦,说点正经的:
5月31日下午,央行宣布,自2021年6月15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从5%提高到7%。
这是时隔14年来外汇存款准备金的首次上调。
央行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是重拳。2%这个调整幅度,明显超出以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力度较大,也彰显了央行的调控决心。
这个决心是什么呢?央行要避免人民币的过快升值,是央行维护汇率稳定的决心。
那为什么要稳定汇率?人民币升值难道不好吗?
先来说说什么是存款准备金:
外汇有外汇的存款准备金,人民币有人民币的存款准备金。
像我们经常听到央行“降准”,降准主要是下降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指的是人民币的法定存款准备金。
比如我们在银行存100元人民币,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10%,就意味着银行得冻结10元人民币在央行账户里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其余的90元人民币可以去发放贷款。
也就是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高,金融机构的流动资金就越紧张,可放贷的人民币资金也就越少,人民币就越稀缺。
而外汇存款准备金主要针对的是外币存款,比如我们在银行存款100美元,如果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是5%,那么银行必须冻结5美元的资金,其余的95美元可以拿去贷款、投资。
现在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了7%,那么银行必须冻结7美元的资金,只剩下93美元拿去放贷,银行美元流动性减少了,市场上的美元更稀缺了。
所以,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有助于缓解人民币过快升值的压力,甚至扭转。
那国际热钱一看到人民币没有升值的预期了,就不再一股脑闯进来了。
央妈这么做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 防泡沫。抑制住资本性收入占财富主要地位的趋势。
毕竟以当下全球的经济形势来看,未来还有投资空间和财政货币调节空间的国家只有中国。
也就是说,未来能接收洪水滔天的,也只有中国。所以央妈在尽力抑制热钱的不理智流入,同时也在尽可能保护我们老百姓的“钱袋子”。
其实,从去年10月到现在,央行一直在密切关注人民币升值:
2020年10月13日,央行决定下调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至0%,降低外汇交易成本,促使企业卖人民币,买美元,令外汇更贵,降低升值预期;
2020年12月11日,央行和外管局宣布下调金融机构跨境融资参数,等于降低了其融资的额度,相当于减少资金流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2021年1月5日,当人民币汇率升破6.5关口的时候,央行和外管局宣布上调企业境外放款额度,相当于鼓励企业更多地跨境使用人民币,释放升值压力。
两个指标一升一降,跨境资金一放一收,稳定了流动预期,给人民币汇率提供了“减压阀”。
因为,以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无论是人民币亦或是美元,单方面持续升值或者贬值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和压力。
所以,央行不会也不可能让人民币单边升值或贬值,这是我们要对汇率问题最基本的认识。
也正因此,人民币既可能升值,也可能贬值。我们不要去赌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贬值,久赌必输。
在过去的10多年,虽然新闻里经常说人民币创新高/低,但实际上一直处于区间波动。
这个波动的下限在7.2,上限在6,中位数在6.6左右。
那么根据人民币的汇率浮动,投资者有啥投资机会吗?
一般来说:
人民币在6.7-7.2之间,适合把海外资产换回人民币资产投资;
人民币在6.0-6.5之间,适合把人民币资产换成海外资产投资。
现在6.3,适合钱进海外。但是眼下投资海外资产难度较大,我们可以曲线救国,配置一些标普、纳斯达克、恒生等海外指数基金。
但不管怎么说,今年的投资环境波动较大,建议大家谨慎观望,不要被短期的利好冲昏头脑。
同时,随时关注央行的政策调整,这一波估计还没结束,再加上最近有风声说,美联储将会在未来几次会议上收紧政策:
美联储6月15-16日的议息会议,这可能是市场流动性拐点判断的关键期。我们可以重点关注,美联储是否会在6月的议息会议上考虑削减购债规模。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意味着会拉闸收水。如果是否定的,就意味着继续鸽派观望。
而一旦美联储明确释放出收紧货币政策的信号,那么人民币强劲升值的势头,也就正式宣告终结。
总之,在一切还没落定之前,不要轻举妄动。等潮水褪去,满沙滩的贝壳等着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