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康波中选对的,看金融资讯选康波财经
贷款攻略 贷款申请 服饰产业变局下,谁在掉队?
服饰产业变局下,谁在掉队?

对整个服饰行业而言,存活至今的企业都拥有一定的线上线下结合能力,但对于服饰行业上、中、下漫长的供应链环节而言,精细化运营却仍然只是蜻蜓点水。产业升级变得愈发重要,核心就是对其线上线下的融合能力、交付效率进行深化,利用最新的科技能力以做到更好的服务。

从服饰行业本身出发来看,供应链是核心主体,其次是对于上游的渠道把控和下游的服务营销。

而互联网巨头和资本的优势便是见微知著,将其中的某个细节置于放大镜下,进行一针一线的打磨,从产业层面进行深度改造,完成本质上的蜕变。

例如在营销端,辅助销售员建立自身的用户客群,时刻保证活跃度,摒除时间和空间上影响,或者直接迁移到微信小程序进行线上售卖,在保证线下销售的同时建立自身的线上私域流量。

在用户端,对每个用户进行精细化分,根据标签进行定位,描摹用户画像,打造千人千面的销售以及服务能力,保证对用户的定制化能力的不断延伸。

在生产端,依托云计算、AI、大数据等对整个服饰产业链条进行更为高效的改造,保证从上游到下游的整个流转,以避免服饰的积压和过度囤积,真正将其纳入工业互联网的体系中,对机器以及细节进行精细化打磨,真正保证产品的质量、数量以及供需平衡。

变化在发生。Stitch Fix 公司的“买手”服务、依文集团的场景化定制服务、太平鸟和绫致时装的新零售模式、Zara公司和Adidas公司对供应链管理的提升、安德玛公司利用智能可穿戴搭建的用户健身社区等等,每个人的变化模式不同,但同样最终到达的方向也不尽相同。

数据同样是佐证。根据数据统计,在最近一年的时间里,有将近75%的大型服饰品牌都在进行着智能化的研究;而对于消费者来看,数据显示,有40%的受访千禧一代表示会停止购买快时尚品牌产品。年龄在18岁至21岁的受访者中,有54%决定购买质量更高的产品。

过去一年,作为零售业态的顶梁支柱,服饰业在国内的购物中心场景下究竟活得怎么样?

数据显示女装、男装、服饰集合明显收缩,其中服饰集合店调整态势明显,大起大落。而运动装、内衣表现较好,其中多个运动装品牌呈现小幅或温和扩张态势。

样本选取范围: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重庆、杭州、南京、天津、西安、武汉、厦门、长沙、青岛、昆明、合肥、福州、郑州、苏州、贵阳、泉州21个城市,商业面积5万㎡及以上1080个已开业购物中心服饰品牌(非鞋类),下同;开关店比=新开店数量/新关店数量。

品牌分组标准:大幅收缩:净关店数>50家;温和收缩:10<净关店数≤50家;小幅收缩:0<净关店数≤10家;小幅扩张:0≤净开店数<10家;温和扩张:10家≤净开店数<50家;大幅扩张:净开店数≥50。

从产品角度看,以满足日常上班、休闲娱乐等穿搭需求为首要目的的女装、男装、服饰集合店,与时尚、潮流走得比较近,是否具备足够的产品设计力成为品牌发展关键点。

相较之下,随着电商、短视频等线上销售渠道的多元露出,它们对线下渠道的依赖在减弱。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服饰市场线上渗透率已达到34%,疫情刺激之下,这一比例还在继续提升。

此背景下,关店增效,收缩战线成了一种必然之趋势。只不过,因面对的具体客群、以及不同品牌间的策略不一,女装、男装、服饰集合店呈现出开关店特征亦不同。

数据显示,2020年,100个服饰样本品牌中,净关门店10家及以上的女装品牌共有21个。其中,拉夏贝尔净关店数超180家,赫基国际旗下ochirly和Five Plus,DONORATIC对应的数字超50家。

韩国品牌BASIC HOUSE WOMEN、H:CONNECT、衣恋等三者净关门店数均超过20家。

不难看出,步履艰难是疫情之下女装品牌在中国的共通之处。而这当中,典型代表非拉夏贝尔莫属。

2019年以前,拉夏贝尔旗下除了主打的同名女装品牌,还通过内部孵化、对外控股和参股等方式网罗了近20个品牌,包括La Chapelle、Puella、7m、Candie’s、OTHERMIX、O.T.R、Siastella等。

可截至2019年底,拉夏贝尔国内线下门店数量从年初的9269个降至年末的4800余个,2020年线下门店进一步收缩至900余家。

同时,拉夏贝尔陷入高层震荡,2020年一年更换了4位总裁。颓势不止,不得不“卖品牌”—品牌授权,允许贴牌—以此求生。

男装品牌焕新撩拨年轻人

与女装相比,男装品牌大多属于温和调整。据云智库不完全统计,2020年,线下踩盘男装的开关店比达0.65。其中,本次所选23个品牌中,净关店数≥10的品牌共有10个,占比接近50%。

“颜值经济”浪潮下,年轻男性消费者对穿搭要求更高,他们更渴望通过穿衣打扮彰显个性,追赶潮流。

应潮流之变,多个成立超10年的老牌男装,在产品、营销上求变,努力讨好年轻人。

以GXG为例,其讨好年轻人的第一招是推跨界联名品,傍上的大IP有潮流教父熊谷隆志、动漫《一人之下》、潮牌IH NOM UH NIT、潮玩IP BE@RBRICK等。最近还与泡泡玛特、大豆芽水产公司联手造盲盒。

服饰集合店、“快时尚”退潮

hotwind、WESTLINK净关店数靠前,继ASOS、TopShop、New Look、Forever 21等退出中国后,本土快时尚的2020同样不好过。

Gap旗下品牌Old Navy停业、荷兰快时尚公司C&A出售业务、西班牙快时尚品牌Mango暂缓线下拓店,ZARA三个姊妹品牌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宣布仅保留官网及天猫旗舰店。

国外快时尚品牌连连退场,国内快时尚品牌亦在收缩,hotwind、WESTLINK在2020年净关店数位列样本品牌前列,分别为77家、29家。

“快时尚”线下退潮,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加速布局线上,升级线下门店,“关小店,开大店”;另一方面,优化供应链,提高性价比,不再过分追求速度和数量。

运动装、内衣赛道逆势扩张

健康意识觉醒,运动潮流悄然兴起,属于运动服饰的“黄金时代”来了。不论是登山、滑雪、潜水等户外运动,还是瑜伽等小众运动,都处于增长阶段。

North Face、Vans等户外品牌在中国高速增长,而Lululemon则靠一条瑜伽裤翘起百亿市场,足见运动服饰市场的火热。

而在互联网和资本加持下,内衣新品牌掀起了内衣革命。数据显示,2015-2020年,共有17个新兴本土内衣品牌获得26期融资。内外、蕉内、ubras等带领年轻女性告别束缚,绽放自我。

舒适、方便是新内衣品牌的穿戴标签,以互联网思维玩转差异化则是它们突围之法。蕉内赋予内衣科技感,ubras主打无尺码内衣,奶糖派则专注解决大胸型困扰,内外走高品质路线。

舒适内衣走红,一方面是因为年轻女性审美观念的改变,“悦己”取代“悦他”,“舒适”超越“性感”;另一方面,互联网营销攻势,社交媒体种草、明星背书,宣传产品功能性,吸引关注;跨界联名、社群营销,完成转化;最后,通过品牌故事与消费者达成共鸣,沉淀忠实用户。

大势之下,内衣老品牌们纷纷变潮。曼妮芬、都市丽人更换品牌代言人,以拉近与年轻人距离;同时不断调整品牌调性、产品设计,只不过完成后一步的转型,无法短时间内速成。

从宏观角度看,服饰行业面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行业竞争加剧、渠道变迁等不利因素制约,纯规模构不成竞争壁垒,外延扩张模式难以为继。

在这种情况下,单店经营效率成为关键,而这离不开精细化管理和品牌建设,自营模式将有望成为未来主流。

自营模式有利于增强品牌对销售终端的控制力、提高购物体验,也利于集中公司资源和优势,抢占高端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

以设计为导向,整合营销渠道。

“她经济”浪潮下,女性消费力进一步释放,对服装的配色、版型、款式等有更高要求。以女装为例,“快时尚”已难以引发女性消费者共鸣,国内女装品牌需不断加深对“时尚”的理解,提升调性,促进升级,获得高溢价。

同时,因为消费者需求更多元,触点更广泛,不同城市线级、不同年龄的消费者消费习惯不同,“整合营销”越来越重要。

也意味着营销活动要更聚焦,方式更多元,聚焦锁定目标客群,多元增加全网触点,总之一切以促进增长、提升品牌形象为最终目的。

热门贷款产品
  • 利率低 额度高
  • 3分钟极速到账
  • 灵活借还,按日计息
  • 22周岁-55周岁
  • 信用情况良好
    贷款申请 更多
    最新资讯
    资讯
    问答
    ×
    您在哪个城市工作
    机构仅办理当地工作人士申请
    北京
    其他城市
    康波财经
    值得信赖的贷款资讯平台
    联系方式:kangbocaijingxz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