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人社局某副处长体验了一天做外卖骑士的感觉,送单 12 小时只赚了 41 块,这让快累瘫的他感慨这个钱太不好挣。此事,在社会各界引发极大关注度,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对此,美团与饿了么今天相继做出正式回应,明确表示已逐步取消对骑士逐单处罚,并将继续努力提升骑士体验,最近一次的骑士 App 也已做出相关升级。
但是,取消逐单处罚,骑手的待遇终于能改善了?可以从设备创新人机结合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
智能外卖取餐柜,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可以用来取外卖餐食的柜子,主要采取“网订柜取”方式。因此从技术实现角度看,智能外卖取餐柜门槛并不高。
外卖取餐柜的形态已经出现了五六年,但一直处于缓慢的试点状态,原因显而易见,外卖取餐柜本质上就是外卖平台通过压榨商家和消费者的便利,然后提高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压缩自身发展成本。
直到疫情发生,外卖智能取餐柜在国内各地区都有着大量的应用场景,这才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01
智能取餐柜的发展现状
智能取餐柜的正式冒头是从去年疫情之下的“无接触配送”理念开始的。
目前来看,在医院、学校等对于隔离要求度高或取餐速度慢的特定场所,有对于需要取餐柜的需求,另外不让外卖员进楼的办公楼也有相应的需求。
饿了么与大学食堂展开合作,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杭州滨江高教园等地铺设了智能取餐柜,实现末端无接触交付。
从商业模式来看,这与丰巢、菜鸟快递柜的模式类似,在快递员和消费者之间增加的快递柜带来的问题,也会出现在这里。
外卖是人们为了方便,足不出户收到美食才诞生的产业,便利是第一位的。将外卖放到柜子里,用户来自取,已经影响了便利的初衷。
盒马旗下的盒小马将取餐柜应用在早餐领域。店铺分布在地铁中,用户线上点餐后,顺路去店铺取餐,节省了时间。
盒小马是盒马旗下的新零售“新物种”,主攻上海早餐+新零售模式,于2019年7月起在黄浦区歌斐中心开出全国首店。
每家门店的智能取餐柜及其背后“网订柜取”的新零售逻辑,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盒小马门店平均面积不超过30平米,每个门店都设有24个取餐柜。
盒小马自提柜早高峰的周转率极高,每柜每单平均用时仅130秒,创下了早高峰峰值超过500单的记录,坪效达到业内第一。
餐品方面,盒小马提供煎饼果子、波霸蒸包、手抓饼、点心、豆浆、粥等各种中式早餐,加上少量西式的面包、咖啡,总计达40多种。
这些是盒小马当时开业的报道,但时至今日,鲜见盒小马开新店的报道;而喜茶的“取茶柜”却走出了另一条康庄道路。
喜茶“HEYTEA GO”店不设收银员,用户通过“喜茶GO”小程序自助点单,为了解决曾经被诟病的门店排长队的难题。
▲喜茶GO小程序界面及取餐通知示例
而自2019年8月推出取茶柜则是GO店在满足用户自助取茶体验的延伸。“取茶柜的初衷是为了优化取餐体验,增加消费者便利性,缓解门店出杯压力。
当时主要是考量到两点:1、GO店已经培养了消费者用小程序点餐的习惯,对智能新硬件的接受度较高;2、创维GO店商圈以白领群体为主。
资本也入局赛道,2019年11月,以智能取餐柜、生鲜柜、图书柜为业务的“哎呦喂AUV”完成了由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作为投资方的1000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
02
外卖取餐柜为谁解忧?
对争分夺秒的外卖骑手来说,在这一单上浪费的一分一秒都与下一单外卖是否迟到息息相关,所以智能取餐柜的出现能有效解决外卖骑手配送超时的问题。同时减轻工作量,可以送更多的单。
其实配送末端一百米也很费时间,要是遇到规规矩矩的地址还好,就怕有些类似城中村的地方不好找、有些指定位置太奇葩或者一些外卖用户填写的详细地址不明确。
而且哪怕是像小区、高楼这样位置比较容易找的位置,高楼层的外卖也对骑手不是很友好。无论怎么样,外卖要送到用户手里的末端一百米就是会消耗很多时间。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最近,美团智能取餐柜外观专利被授权,叠加外卖员与平台、用户之间的矛盾加深为智能取餐柜的进程加速埋下了伏笔。目前美团取餐柜已落地全国二十多个城市,2021年将加大力度持续投放。
此前,美团的智能取餐柜主要在一二线城市单量高的写字楼、以及部分高校进行试点。之所以这样考量,是因为这些地方外卖订单集中,但又禁止外卖员上楼,因而对于用户而言,更倾向于接受外卖取餐柜的存在。
但外卖平台的野心当然不止于此。
在这些区域以外,平台或将通过调整配送费的价格或配送时长,以及其他隐匿机制,来为外卖取餐柜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不同于快递柜,取餐柜对于保温、消杀、通风去味等方面有着严苛的要求,一个取餐柜的年运营成本不低于10万元,为什么还有外卖平台还愿意尝试呢?
关键原因在于提高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美团外卖诞生后连亏5年,但自去年提高扣点后爆发性实现盈利,最近,又由于二选一涉嫌垄断,被巨额罚款100亿人民币。
美团投入外卖取餐柜意味着,骑手的利用率更高,整个运输链条更为高效,成本压缩了、速度上去了、利润自然水涨船高。
平台愿意,骑手也是。通过取放取餐柜,骑手可以送更多的单,拿更多的提成。但对于商家和用户而言呢?要么是被剥夺了足不出户获得外卖的权利,要么是承担剥夺骑手利益的道德绑架。
随着骑手成本增加,外卖业务给平台和商家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压力,从用户角度来看,消费者需要更具效率、更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解决方案。
其实,智能取餐柜概念出来最早是服务团餐、无人餐厅、智慧餐厅等客户的,口碑曾联合“哎呦喂”,在肯德基、五芳斋、味多美等多位商家使用。
不同于外卖取餐柜的形式,餐厅柜是用户及外卖小哥直接到店取餐,主要是为商家提供便利。
这种为商家、平台做线上引流、减轻就餐高峰期的用人压力做法倒是无可非议,但跨界到外卖行业,让用户让渡便利,这个算盘难打响。
但能否真的提高效率也是个未知数,据微博网友爆料,高峰阶段,楼里的取餐柜反而效率更低。
03
外卖取餐柜的难题与挑战
受今年疫情影响,无接触取餐概念迅速兴起,智能外卖取餐柜作为一种重要的形式得以生根发芽并发展了起来。
但世间万物有阴就有阳,取餐柜市场红火的背后挑战也接踵而来。
1、食品安全挑战
由于涉及外卖食品,智能外卖取餐柜模式并不能完全借鉴原有的快递柜共享模式。
当每天不同来源、不同性质和不同包装的食品进入柜子的时候,风险不可避免。
一旦发生问题。谁来承担责任,是食品出品方?还是外卖送餐员?还是运营柜子平台方?
而企业使用专属柜子,全部自营,则又面临成本过高的困局,因此对应的问题还有待于市场进一步的实践验证后才会有结果。
2、运营管理挑战
目前智能取餐柜也有较多的玩法,如果是依托门店自营的情况尚可,但如果是纯无人共享模式的,运营管理挑战实际是巨大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外卖包装破裂、渗透是时常有的事,一但外卖包装出现类似的问题,取餐柜内就会受到污染。
如果不及时清洁,即使是在有恒温设施的情况下,柜子内也会因食物变质而出现污染的情况。
再比如大部分设备内都配有灯光,根据以往柜式自贩机运营的经验,外卖取餐柜同时也存在夜间使用时各类蚊虫进入的可能。
这些都会给外卖智能取餐柜业务未来的发展带来挑战。
3、阵地挑战
同大部分智能终端业务一样,柜子要落地就需要在写字楼大堂或公共空间有地方。
未来如果智能外卖取餐柜业务能发展起来,相应的阵地争夺战一定不会亚于今天的无人零售业务,而一旦费用水涨船高,相应业务的发展未来对各家公司都是一个挑战。
4、取餐习惯的改变
从直接送到门口送到手到现在的楼下取餐柜自取,用户需要改变一下取餐习惯。
一部分用户愿意下楼自取,表示这样挺好的,骑手不用很辛苦,也不用急匆匆地等电梯走楼梯了。
也会有些用户确实比较忙或懒得去拿,有些表示公司和取餐柜有一定距离,比如就有用户吐槽说:“点外卖就是为了足不出户,像放取餐柜这样又得下楼,那平时周末都可以在楼下的餐饮店就餐了。”
和外卖改变了人们的就餐方式一样,外卖智能取餐柜的遍及也会慢慢影响人们改变对取餐方式的习惯。
5、最难的是收费问题
有些智能取餐柜是对外卖骑手收费的,外卖骑手在将外卖放置智能取餐柜之前,需要扫描付几毛钱,智能柜才会自动打开一个柜门供骑手放置。
消费者是否愿意为不到10分钟的存储付费?每一个凑单算满减的社畜们还得为了存储个把分钟单独花钱吗?
在费用方面,如果不在用户身上赚钱,那么会像快递一样,从外卖快递员身上收费吗?或者用户需要扫码观看一段时间的广告后,才能取餐?若取餐柜模式铺开运行,这些都是各方讨论的重点。
小结:
智能外卖取餐柜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是乐观的,但面对后续的挑战仍然存在不确定的因素。
因此各家企业要从技术、经营和资本层面做好最充分的思考,早做准备,未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您认为这种取餐柜的前景如何?欢迎在留言中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