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写产品。
今天来写写保险公司吧。
在这之前,市场一直的观点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没有保险公司破产的。”
实际上,是有破产的。
行走在破产边缘的公司还有好几个。
那么,这些保险公司的下场是咋样的呢?
1
第一类惨的:
被撤销主体、停业的。
2004年6月:东方人寿被停业;
2005年4月:国信人寿被撤销主体资格;
这两家公司,是中国保险业发展初期民间资金“短期逐利”乱象,又遇监管制度与技术不成熟的一个缩影。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
按照承诺:
中国要逐渐开放金融业。保险业就给了3年的过渡期。
过度期间,开放给外资企业的保险展业空间越来越大,条件越来越宽松。以致彼时的外资人身险企数量, 占比高达70%以上。
国内迫切发展中资为主的险企。
因此,2001年12月28日,东方人寿成为了加入世贸组织后第一批成立的全国性人寿保险公司。
又2004年6月,银保监会大开闸,审批获准筹建18家新设独立中资保司。
然而,这18家公司,只有6家开业。
真正进行保险业务的,抛去国信人寿。就只有5家。
拿了审批又不开业,这是什么幺蛾子呢?
是因为:
相比真正搞业务,要干个8-10年才能盈利。这些逐利的短期资本更关心的是:如何从金贵的牌照上捞一笔。
成立1年半的东方人寿。
一单业务都没做。8亿的注册资金到2004年,账上就只剩下1亿。
钱去哪了呢?
东方人寿本身是德隆系资本背景:
12个股东里,有5个来自德隆系资本或相关公司资本。
因此近水楼台,东方人寿委托德隆系旗下证券公司“理财(投资国债)”。
结果这7亿不知去向。
被保监会勒令停业。时至今日,该人寿公司仍在停业中。
因为没有一张保单,所以这家保司停业这么多年也少有人知。但是即便停业,这么些年来,也还有不少资本接触。
只是与德隆系的债务关系复杂、顽疾难除。
一直未能完全重组复业。
“短期逐利”翻车的还有国信人寿。
这家公司被称为史上最短命的保险公司。
2005年2月25日开业,4月就被撤销主体资格。相当于直接倒闭破产了。
原因是这家公司:
在筹建期间,资本逐利,股东频繁进出。
本应在1月就完成的筹建工作、延长了3个月还未完成。
原分管太平人寿银保和团险业务的严峰,跳槽到国信人寿任总经理。
他作为银保业务的代表人物,在太平复业第一年就带团队开创13.2亿的业绩。创下银保销售渠道辉煌业绩。
为国信人寿迎来良好开局,严峰在筹备期间就拿下93个银行网点。
但这些并没有让国信迎来好开局。
成立1月半,一单未卖。
(但却有6个亿的赠险,最后转给太平保险接手了。)
时任总经理严峰,一封举报信结束了这家公司的保险事业生涯。
不光高管失联、还有资金出逃。
性质极其恶劣。
当即被保监会“斩立决”,注销了其主体资格。
是中国保险史上,第一家倒闭的公司。
2
第二类惨的公司:
都是出问题,被接管的险企。
这类企业就多了:
永安财险、新华人寿、中华联合财险、安邦保险、明天系——华夏人寿、天安人寿、天安财险、易安财险,都是被接管保险公司。
有被接管的命,通常:
都是有相当的业务规模的。
员工多、客户数量庞大。其中还不乏非常大牌的保司。比如新华保险、安邦保险、华夏保险。
也因为这点:
被接管的保险公司,反而结局都算良好。
被接管期间,几乎都感觉不到经营有什么异常。
比如:
现在正在被接管的四家保险公司:华夏人寿保险、天安人寿、天安财险和易安财险。
大概它们被接管这件事,都没几个人知道。
所以这里面唯一值得说的两家公司:
就是:违法了的永安财险与巨亏差点走破产清算流程的中华财险。
1)先说第一家:
这家公司1996年获批成立,注册资本为6.8亿。
背景都根正苗红。
股东都是:国家电力、石化、航空航天等大型央企.。
但悲催的是,彼时注册资本6.8亿,实际到账的就只有8800万。彩虹集团到账6800万、西安飞机制造到账1000万、西北电力到账1000万。
股东出资严重不达标。
也远低于保险公司成立,注册并实缴资本2亿的门槛。
直接违法。
其董事长王建才亦因虚增股本被监管部门行政处罚:11年内禁入保险业。
所以:
永安经营还不到1年的永安,就被央行接管。
被接管后,进入漫长重组、延长接管的停滞期,直到1999年才走上正轨。
这家公司,在接管之后仍然有复杂、难解的股权之争。
直到2006年,这家公司亏损9.03亿。
偿付能力陷入大危机,差点又一次引发接管。一直到2010年,这家公司才冒出头来。注册资本金升至26.6亿,偿付能力充足率246%;
保费规模增长到57.9亿,位列财险公司第十一位。
这些暂且按下不提。
这家公司接管意义重大。彼时根本没有专门监管保险行业的机构。从这件事后,保监会成立。
开启了,保险行业规范化的监管。
2)第二家被接管的则是:
发展用力过猛,巨亏引发接管的中华联合财险。
这家公司1986年7月成立,是国内成立的第二家保险公司。股东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以这家公司最早叫:新疆兵团保险公司。
但这家公司发展得非常猛。
2002年出走新疆,不到3年就完成了全国布局。
2002年保费规模,才6.82亿,到了2005年。3年时间,保费规模就到了100亿。成为国内第四大财险公司。
最终因为长期以高佣金、低手续费跑马圈地、激进发展。
2007年爆出64亿巨亏。
甚至已经严重资不抵债。直到2009年中华财险尝试重组,都没成功。一度认为要被破产清算了。
但因考虑中华财险:
有800万客户,和3万多员工,以及国际金融大危机背景,不能破产。
最终是保险基金,进驻受托管理中华财险75.13%股份,代为行使股东权利。
对中华财险改选董事会、重聘管理层、改良治理结构和经营制度。
历经一系列自救措施后。
2011年国务院批复重组。
保险基金获得了57.4%股份。
另在2012年3月,保险基金注资60亿,持股比例由此上升到了91.5%。
最终中华财险被救活。
于同年9月,中华财险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东方资管。
之后历经整顿以及各方资本入注,2012年中华财险偿付能力恢复到150%以上。
2019年这家财险公司,保费收入已经420多亿,盈利5.8亿。
保险基金对这家巨亏的险资企业60亿注资,力挽狂澜,最终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91.5%的股份股份,在6年时间内分别卖给东方资管、中国中车、辽宁成大和富邦人寿。
当初60亿的注资,最终144亿退出。
狂赚84亿。
剩下的公司里:
新华保险、安邦保险,以及现在被接管着的明天系保险公司:华夏保险、天安人寿、天安财险、易安财险。
都是经营者道德风险、经济犯罪引发的接管。
比如新华保险,是其董事长关国亮被爆挪用130亿资金。东窗事发。
安邦保险,是其董事长吴小晖集资诈骗、职务侵占(集资骗取652亿元,非法侵占100亿)被查。
明天系的华夏保险、天安人寿等的四家公司,则是银保监会官方公告:
违法违规经营,因而进行接管。
这些公司无一例外,都经接管调整后。
活得很好。
甚至新华保险,接管后还赴上交所、港交所两地上市了。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这类公司,真的没什么惨的。
3
第三类:
最惨就是中法人寿这类了。
连亏14年,偿付能力-24408.7%。
一直借钱为生。无保险基金接管,还不准扩大规模。大概是最逼近破产的保险公司。
银保监会甚至想拿它当个负面典型,一直不想出手管。
实力惨。
按道理,这家公司客户是最惨的,买的保单风险最大的。
它家下场又是怎样的呢?
中法人寿,其实是一家资历非常老的公司。2005年顺着中国加入WTO保险牌照开闸大潮中成立的。
爹妈是:中国国家邮政局与法国国家人寿保险公司。
各持股50%;
出生,即头顶贵族光环。
随即,中国国家邮政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拥有大规模网点和客户的中国邮政,在2006-2009,保费连翻14倍。
从1910万,干到2.7亿;
因为客群全来自中邮。中邮一直想增加持股比例。
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无奈2009年9月,中邮另起炉灶。联合了20家省级邮政公司成立中邮人寿,完全复制之前的成功模式。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5年业绩从500万保费,直接干到219亿!
但中法人寿,则在2010年后业绩断崖式下滑。
直到2015年中邮彻底撤出股份。
中法人寿,开启了漫长的借钱为生之路。
因其长期无开展新业务、也无经营收入。
到2020年三季度,它的偿付能力已经-24408.7%,长期评级为D。
中法人这家唯一维持续命的,就是:
向大股东鸿商集团借钱。
直到如今中法人寿已经累计借债3亿。即便惨成这样:这家公司也没直接破产。
实力能熬啊。
一直到2020年12月,这家公司终于迎来重组曙光。
中法人寿2020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注册资本从2亿,增至30亿。
偿付能力,由-24408.7%,增至46820.8%。
股东由鸿商集团持股50%、九鼎资管25%;法国国家人寿保险25%;
增资后变成鸿商集团33%;宁德时代30%;青山控股30%;贵州贵星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持股7%;
起死回生。
中法合资企业,也因此完全变成了一家中资险企。
4
这么几十年发展下来。
中国保险业,经历了:套利投机、虚假注资、经营者挪用资金、进行经济犯罪、经营巨亏、乃至保司借钱度日。
这要在别的行业:
这些公司早就关门大吉了。
这么些公司里,也只有国信人寿,真正一家实质性被撤销破产倒闭了。
它未销售出保单,它的赠险也是被其他有实力的公司接手的。
完全没有损害公众利益。
其他公司,即便连亏14年。
靠借钱度日、实力惨的中法人寿:
也并无出现保单无法偿付的问题。
这些都得益于,国内保险行业完善、成熟的退出机制。
当然,还有重要的一点是:
保险行业发牌照的谨慎,一直让保险牌照吃香金贵。以至于:连亏14年、要被业界当成负面典型的保险公司,仍有资本接手。
这个行业,真是给足了进入者生存的空间啊。
希望这些有牌的公司,好好珍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