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人民银行公布了3月份的数据,除了新增贷款规模超预期外,M2和社会融资总额均低于预期。具体的数字就不罗列了,原因也不分析了。直接说结论吧:流动性拐点来临,中国正在回归货币政策的正常化,结构性收紧信用政策。
近期,金稳委会议指出:“要保持物价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住建部约谈热点城市,三部委收紧经营贷。
宏观政策走到了十字路口,市场已经没啥幻想了,除了个别受益于涨价的周期品、低估值板块、全球贸易复苏的受益板块外,其余的股票直接死给你看。这站在宏观的从上而下的视角来看,逻辑线索是十分清晰的。
现在是流动性保持正常,但紧信用,跟2018年的时候有点类似。方向是一样的,只是力度不一样。回忆一下2018年的光景,指数跌了30%。
前几天看到有段子说,市场这段时间每天都把百亿级明星基金经理的重仓股挨个拉出来过堂。现在这行情,就是每天杀一只大白马祭旗。非要找理由,就是这些基金重仓股和白马股的估值被打得过高,现在公布出来的业绩没有大家预期中那么好,在流动性收紧和业绩不给力的双重打击下,不跌才怪。对于一些有业绩支撑的个股,股价也在估值下行和盈利上行中拉锯,方向也不好说。
而且现在成交量萎缩到只有6000多亿了。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周末,中金公司的公众号干脆说了大白话:近期市场整体估值已经有明显回调,但结构性估值仍不具备很强吸引力,情绪上也可能还有进一步降温的空间,按照历史中期调整的节奏初步判断市场磨底期可能还有1-2个月的时间。
我还挺替中金捏一把汗的,因为很少有券商把市场调整的时间说得这么精确。虽然,中金策略组在精准的数字前面都用了一些表示概率和留有余地的词语,比如“可能”、“初步判断”等,但喜欢听结论的看官们十有八九只会记住,‘哦,中金说还有1-2个月见底,那我就6月份再进场’。
这些年,券商同行们纷纷吸取了若干年前某商证券在牛市最疯狂的时候喊出来的“指数将上涨到10000点”的教训,担心自己成为某商证券第二,被嘲笑十几年。
图片
很奇怪,哪怕股市就是这么像牛皮糖一样,今年的赚钱效应如此不明显,甚至亏钱效应还挺明显的,但深圳的客户依然对股票型产品保持着谜一般的热情,真的令人十分费解。
我感觉好多客户到我们这里来做投资,感觉就是来消费的一样,不把手头的钱一把买完,不算完。急吼吼的,没啥耐心。而且线性思维非常严重,不管你怎么跟他说要降低投资预期,注重均衡配置,怎么也不肯听。
碰到不少客户来咨询最近有什么激进的投资产品,我一般都建议,如果实在要投股票型产品,不投您就难受,那就买那些仓位灵活、管理规模适中、行业配置均衡、对盘面比较敏感,善于利用股指期货等对冲手段、对境外市场比较熟悉、有成功逃顶和抄底经验的管理人,尤其是建议买他们新发的基金。因为新基金,一般都有几个月的建仓期,可以从容选择相对便宜的资产。市场在高位掉头,下跌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在震荡市中,新基金可以灵活调整节奏,慢慢买。假如碰到熊市,新基金至少可以少亏点。
按上述选择股票基金管理人的标准筛一筛,其实也没几家管理人。对于那些死死抱着高仓位的股票,妄图硬扛,既不调降仓位也不换股的管理人,今年且规避吧。不是说他们长期业绩不好,而是说大概率他们的风格不适合今年的市场环境,回撤会比较大。波动这么大的市场,对长期持有这些基金是不利的,天天都在考验人性。
或者可以看看指数增强策略的私募基金,因为优秀的管理人还有年化30%甚至40%以上的超额收益。假如超额水平能持续的话,这个30%-40%就是您的安全垫。
我在前面几篇文章中有写到,今年市场的主线并非是稳增长,而是防风险,防止金融风险,在这样的基调下,宏观政策保持中性,股市没有大机会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大家应该丢掉幻想,多看看除了股票以外的其他策略的机会,比如CTA策略、雪球结构、甚至PE基金。今年要注重多元化布局,目的是增加收益来源,分散风险来源。
只是,您千万别回到购买非标固收产品的老路上去,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现在还去买非标固收,相当于1945年加入伪军、1949年加入国军,彻彻底底与大趋势为敌。
今天就写到这里吧。下班后把华为手机的资料倒腾到小米手机,花了好几个小时。我的华为MATE30手机屏幕摔坏了,本来想去换个屏幕,就被告知这款屏幕全国都缺货,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货。想买华为的新机型,更不知道什么时候出。我自然等不了那么久,索性就换小米算了。从我的身上,可以真切看出小米真是华为被美国断供芯片事件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