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开始,有个话题突然就火了,因为言论过于荒谬,我们也就当个笑话看。没想到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围观、讨论,我们于是决定简单说几句。
1
昨天,一家知名媒体发了一篇文章,标题很吸睛:“被收割的奶茶店:48万家店铺,80%日入不足150元”。
从编辑角度讲,这是个不错的标题,有数据,也出人意表。难怪能吸引很多人去看、去讨论。
不过稍微有点遗憾的是,这个标题完全禁不住推敲,简直就是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语。
这篇文章之所以取这么个标题,是因为正文里有这么一段话:
重投入下,无论是直营还是加盟的奶茶店都压力重重。当前全国48万家奶茶店,80%日入不到150元,仅10万家能赚钱。
不过跟标题相关的,在全文5100多字里,有且仅有上面这51个字。这就很可疑了。
还是从编辑角度讲,对于这种统计数据,一般都要有来源或出处,而这篇文章没有注明。那么退一步,这个统计数据和结论是你首创的,不用注明出处,那也没问题,但前提是你能自圆其说,而这篇文章也没能做到这一点。
先不说别的,单说文章的论述本身。假定“仅10万家能赚钱”这个论断是成立的,剩下38万家也就是80%不赚钱,那怎么就能推断出“80%日入不到150元”呢?难不成日营收150元是奶茶店的盈亏平衡点?但文章里没有相关的论证,餐饮业更是没有这种说法。
2
“80%奶茶店日入不足150元”,这种说法的荒谬之处其实显而易见。
按NCBD(餐宝典)的统计,2020年头部直营模式的茶饮企业,平均客单价是24.37元,加盟模式的是13.07元。
这里假定全部是13元,日营收150元的意思就是一天卖出11.5杯,假定是12杯。营业时间以限定比较严格的购物中心来算(街铺、社区店较灵活、自由),早10点到晚10点,一天12个小时。
这样算下来,就是一家奶茶店1个小时只卖出1杯奶茶。
用脚趾头想想都不可能。
有人说,你这里客单价13元太高了,像蜜雪冰城这些才几块钱,根本到不了这么多。如果按蜜雪冰城7块钱的客单价来算,一天要卖22杯,也就是1个小时要卖2杯
的确,蜜雪冰城、甜啦啦、益禾堂这些品牌的客单价都才几块钱,但是你什么时候见过它们1个小时才卖2杯奶茶?
△图自餐宝典
有人又说,这几个品牌都很知名,它们的确不可能1小时才卖2杯,但是你怎么知道没有其他奶茶店,没准它们的客单价很低,而且生意又很不好呢。
从理论上说,去年全国48万家奶茶店,肯定会有这样的店,但理论也要联系实际。从实际上说,这种情况即便存在,也绝对是极少数,而不可能占到80%。原因很简单:蜜雪冰城们之所以能把客单价做到那么低,就是因为它的门店足够多,靠规模优势把成本降了下来。
换句话说,其他不知名的奶茶店,如果没什么规模优势,那么就基本不可能把客单价做到很低,除非它用的原材料不咋地。
餐宝典测评了大大小小近百个茶饮品牌,见过的生意最差的店,是一家山寨店,在我们测完之后两三个月关门了。不过哪怕是这样一家店,它1个小时也还卖出了3杯,而且客单价是14块钱。
3
“80%奶茶店日入不足150元”,这样的说法显然是缺乏常识的。但凡去外卖平台或者线下门店做做调研,也不至于这么说。
而这么违背常识的说法,居然出自一家知名媒体,这让人遗憾。更让人遗憾的是,这种说法居然还很有市场,很多人以它为根据,来说开奶茶店是多么地不易,也够荒谬的。
开奶茶店的确不易,但也绝不至于80%的店日入不到150元。如果真是这样,新茶饮行业现在应该是在走下坡路才对。
当然我们都知道,实际情况是,新茶饮行业现在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不光接二连三有企业获得融资,而且今明两年可能会诞生三家上市公司。NCBD(餐宝典)的数据则显示,今年底新茶饮门店的数量预计达到52万家。
临近结尾,想到就在前两天,另一家知名媒体在分析某企业财报时,也有一段荒谬的论述,如下:
餐馆以堂食形式提供服务,房租约占“流水”的10%、服务员工资不低于20%,合计至少占收入30%,远高于外卖名义佣金率(如美团的12%)。如果承担不起这12%,那30%的房租、服务员工资就更承担不起。
这段话换个说法就是:美团的抽佣只有12%,而餐饮企业的房租和人工占30%,既然你负担得起这30%,那你凭啥还天天说那12%很高呢?
对于这种罔顾事实、屁股决定脑袋的说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