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学的时候上市场营销课,老师讲到一个名词,叫“荷兰式拍卖”。
拍卖,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几个有意向的人,反正就是比划着谁的腰包鼓,谁出的钱多,东西就是谁的。
荷兰式拍卖的玩法是,先确定一个拍卖价格,一路往下叫,直到有人愿意出钱买,就算成交。
有朋友可能会说,那一直不要去拍,直到价格接近零。
理论上是这样的,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人性的贪婪就在此刻会体现出来:
谁都想要捡便宜,所以一旦达到某个人的心理预期,拍卖就会成交。
所以那堂课我印象特别深,因为我在课堂上分享了一个我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一个荷兰式拍卖。
我上高中的时候,跟同学去市区玩。
在市中心比较热闹的地方,停车一辆大卡车,卡车上站着一个人,手拿扩音器在叫喊着什么,围观的群众里三圈外三圈,挤都挤不进去。
原来是个拍卖活动,卡车上装着好几个大箱子,一箱一箱的各种商品。
游戏规则也很好玩,比如拍卖一个台灯,站在卡车上的主持人拿着扩音器喊:XXX名牌台灯一个,市场价格298元!起拍价98元!
98元的价格喊三次,如果场下没有人拍,就降价5-10块继续喊,直到有人愿意买。
说真的,上高中那会,像篮球啊,游戏机之类的拍卖,真的很吸引人,我跟我同学都商量着如果价格降到XXX元,我们就去拍,简直就是捡漏呀。
而事实上,我们一个商品都没有拍到,每次价格快接近我们心理预期的附近,就会被人拍走。
所以有几个商品,我们甚至都想着是不是应该提高预算,早点抢。
场面太过火爆,每个围观的人都在打着小算盘,等着捡漏。
拍卖活动是火爆,半卡车的商品,差不多两三个小时就拍完了。
不过还是被我发现了一些异常的现象。
每一个拍卖品拍卖人在喊价格的时候,其实故意拉高了市场价格。
比如某品牌篮球,市场价180元,他会说398元,起拍价260,当价格喊到180左右,或者偏低一点的时候,总是会有人去拍下来,而不是等到价格优惠幅度再大一点。
还有很多商品都是被几个熟悉的面孔拍下来的,他们都拍了很多的商品。
因为拍卖品都拍完了,我们一个漏都没捡到,于是准备回去。
我们在去汽车站的路上,我同学一眼就认出了刚才在组织拍卖的那个喊麦员,跟他在同一辆车上的,还有拍卖了一堆商品的几个买家。
我们都惊呆了,这是什么神仙玩法。
很明显,这是一个有组织的拍卖活动,那些总是很精准地掐着底价拍下商品的买家,都是一伙的。
这可是在十几年前的四线城市,这种玩法对于没见过世面的我们,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幸好,我们一个都没买,因为穷。
如果我们兜里有钱,在那么热闹的场景下,确实会下单好几个商品。
在我们头脑发热的时候,拍卖员喊的市场价格我们根本没时间去考虑是否偏高。只会一心想着一会降价多少,能捡漏多少。
03
贪,永远都是营销界的命门。
所以针对用户的“贪”字,我想到了一个营销心理:
用户想买的不是便宜,而是“抢到便宜”,“抢到优惠”。
你的产品标价是2折,如果你不是流量的主动方,你卖起来会很辛苦;
如果是你流量的主动方,产品标价2折,限量100人,大概率会被抢疯。
李佳琪和薇娅的直播间里,你永远都是紧绷着神经,在等待着他们的倒数计时。
因为你想要去抢一份“占便宜”,想要一份“捡到优惠”。
我有个朋友,每次收到直播抢到的快递,都会开始后悔买多了,买浪费了,甚至很多都是生活中不怎么需要的。
我问他为啥今天后悔,明天还会买。
你不知道,几百万人在盯着这个优惠,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啊,他苦笑着说。
要我说,直播卖货更大的优势和价值,是聚集了线下不可能实现的用户集中,你看荷兰式拍卖,最多也就上百人的规模,人再多,就听不清楚了。
还有个是更大程度刺激了用户的“需求”,用户本来自己不知道需要这个产品,在主播的介绍和引导下,在成千上万的观众的“抢购”下,自己的需求一下就被明确了:这个优惠我也要抢到!
图片
我有个朋友很喜欢吃麦当劳,但是再喜欢,也不可能每天都吃。
现在麦当劳让这个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我朋友买了麦当劳的月卡,连续去吃一周就能把买月卡的钱赚回来,后面多消费一次,就赚一次(优惠一次)。
用这种玩法的商家现在越来越多,最早的山姆超市,花几百块买一张年卡,凭年卡消费的商品,基本上比大部分的超市都要便宜一些,一年消费个十来次次,差不多就能赚回年卡费;
以及现在很多的外卖平台,也推出了月卡,年卡;
像一些电商平台上的定点限量抢购的优惠券,本质上也是买优惠券,因为你需要盯着时间,花精力去抢,本质上就是付费。
免费的是最廉价的,付费的才是最贵的。
图片
04
图片
说一个我接受不了,但是依然卖得很好的一个产品:电影院的月卡、年卡。
对我来说,一年下来也没有几部能够入眼的电影,能花时间去看的,都是比较期待的作品。
你买了月卡年卡,看电影的场次越多,你的购买成本就越低。
从影院的角度来讲,这个策略我能理解。
毕竟影院属于固定成本系列,开一场电影,即使只有一个人买票也得播放,也得配上工作人员。
排片后,后面每卖出去一张票,边际成本就越低。
就像酒店模式,平均的入住率达到50%,就不会亏钱,如果入住率达到70%,就很赚钱了。
也就是说,剩下的房间,理论上卖1000块和100块都是净利润的范围了。卖多少完全取决于公司的定位。
如果你跟我一样是个对电影作品挑剔的人,也许也会无法理解那些买电影月票,年票的人。
事实上,销售模式永远都是建立在用户基数上的,我们挑剔,还有大量不挑剔的用户,大量贪优惠的用户。
你贪它多看两场电影的优惠,
影院馋你想贪他便宜的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