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就涨了这么点?连“一点”也不涨!!
没错,轰轰烈烈的小米造车消息,今天在港股只收获了一个高开低走、一度倒跌、最后微涨的走势。
也就是说,号称要投1000亿造车的雷军,最终推动小米市值涨了约30亿港元。
昨晚刷屏朋友圈的盛况,与今天割韭菜式的股价走势,真是对比强烈!
对此,功夫汽车不由自主想到这么一句:雷军1000亿造车,对股价而言,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在资本市场,就是这么现实。对于有着强烈市值管理的小米而言,何尝不是如此现实呢?
近3个月以来,小米股价已从最高的35.9港元一路跌到了如今26港元左右。看来雷军光抛出造车的消息还不足以彻底刺激资本市场的热情。
受益的反而是,有着“代工”绯闻的北汽蓝谷、长城汽车,后两者股价今天虽然也是高开低走,但好歹也涨了不止“一点”。
其实,单单从一日股价来看,这可能小看了雷军造车的格局。
毕竟,雷布斯可不是一般人。
雷军坐不住了!
密集调研两个半月之后,声称手握1080亿元现金的雷军,终于在昨晚敲响了造车的大门。
在昨晚,雷军在台上讲造车究这么一两分钟,掀起的波澜,可是波及整个汽车业、互联网行业以及资本行业。
从程序员到管理者,从创业者到投资人,从互联网到硬件,雷军双眼噙泪地在台上讲述完人生中的三次蜕变之后,这位现年52岁的IT界大佬表示愿意押上人生全部声誉放手一搏,投身智能电动车热潮。
有人曾说,造电动车最好的时机一个是在十年前,一个是现在。
虽然雷军表示早在2013年便对电动车行业产生了巨大兴趣,并在这7、8年间也投资了不少相关电动车企业,但功夫汽车猜测,最终促使雷军亲自下场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其他同行的压力。
图片
“1月15日”是雷军在PPT中特地注明开始造车调研的日期。而1月11月和13日,也恰好是百度和富士康先后官宣与吉利联手造车的日子。
显然,那时的雷军已然“坐不住”了,才有后面在短短75天里,小米管理层经历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以及两次正式董事会的“头脑风暴”之后,才做出的这个小米史上最重大决定。
事实上,对于小米最终下场造车的结果业内并不感觉惊讶,但从小米此前无论是官方还是相关员工的多次辟谣后如今又赶在“愚人节”前官宣,此举背后给人的观感或更多只是一场“市值管理”。
小米集团正式官宣后今天的股价表现,似乎不能真正调动起业界对小米造车的“兴奋”和“期待”。
“亏得起”还是“输不起”?
更令人生疑的是,小米首期投入100亿元,10年100亿美元的投资力度看似庞大,然而实操起来,最终能激起多大的水花,目前还未可知。
毕竟在雷军之前的“前车之鉴”,也实在太多。好比贾跃亭之前三年亏掉乐视290亿仍未能实现“梦想”;而稍近一点的拜腾,即便融资12亿美元并手握工厂、量产车型和造车资质,最终还是倒在了投产前。
1080亿元看似现金流充足,但我们还是建议雷军要省着点花。尤其是其决定通过全资设立子公司的形式造车,将一大批意向投资者拒之门外,所有风险自己承担。
此举背后一方面,是雷军要把造车的所有话语权控制在自己手中,是“亏得起”的底气;但再细品一下,我们也似乎能读出,多少有点“输不起”的意味在里面。
既然强调是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雷军或许并不甘心如外界所期许般——往“低”去做。
正如昨晚他在发布会上发布的MIX FOLD,就是小米手机要站上一万元的一个里程碑式产品。
记得在2020亚布力论坛上,雷军曾发出灵魂三问:为何大众普遍认为小米产品都是中低端?认为小米产品都是代工的、贴牌的?认为小米没技术?
为此,全资进军智能电动车行业,无疑正是雷军为品牌高端化转型的一次最有益尝试。而且这一项目还必须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诚然,雷军设想中的小米造车之所以会成功,主要是源自小米此前在相关生态上的布局。
例如,战投凯立德、蔚来、小鹏、博泰、灵明光子等10余家汽车产业相关企业;成立“小米车联”布局车联网项目;以及在芯片方面和高通紧密合作,并同时先后战投云英谷科技、比亚迪半导体等8家芯片公司。
除此之外,还有小米作为手机制造商拥有的核心能力,如硬件、互联网与智能电动车行业能够相辅相成等。
这一切无疑都是小米造车背后的“强大后盾”,但汽车制造从本质上来说与手机还是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因为手机坏了换一台就好,而汽车坏了所牵涉的将是人身安全的问题。
与此同时,能否组建起一支素质过硬,而且具备战斗力的造车团队,又将是横亘在雷军面前的一大难题。
像雷军昨晚也说道,小米的研发团队今年将新增5000人,加起来就有15000多人了。但这一数字与传统车企相比,仍存一定差距。
据上汽最新的财报显示,集团现在拥有一支28000多人的研发团队;而国内新能源龙头企业比亚迪如今研发人员数量也突破30000人。
由此可见,雷军造车并不缺乏野心和信心,但我们更期待小米对汽车行业的敬畏心。
功夫拍案
如今,用苹果取代诺基亚,来对比汽车行业的时期已经过了。或许,现在研究当初智能手机刚兴起时,HTC横空出世又迅速没落,对汽车行业更有意义。
随着汽车行业变革的持续深入,小米这位强势的“外来者”,真的就不会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