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年底,高层开大会提出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五大任务。
当时,无论机构还是民间,都是蒙圈的。
什么是去产能?怎么去?几乎没人往深了想。
更夸张的是,大量的人,骨子里是不看好这个政策的。
“谁爱去产能去产能,反正我是不会减产的!”这是大多数企业老板的心声。
后来啥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从钢铁煤炭去产能,到轰轰烈烈的房地产去库存。
老百姓被狠狠的教育了一番,重新认识到什么叫做国家意志。
以钢铁去产能为例。
世界产钢靠中国,中国产钢靠河北,河北产钢靠唐山!
2016年唐山全市共强制压减高炉15座,化解炼铁产能780万吨,压减转炉12座,化解炼钢产能820万吨。
这仅仅是开始,在全国性的环保风暴重压之下,无数小炼钢、小化工、小水泥等落后产能,纷纷下马,停产,拆除。
房地产去库存上,各部委更是全面开花,重磅政策相继落地。
央行在短时间内,接连调整金融政策:
2016年全年共计4次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5%,5次下调一年期贷款利率到4.35%,
各地方政府纷纷取消限购政策,调整公积金首付比例至两成。
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个人住房免征营业税期限,由五年下调为两年。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终的大杀器,竟然是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强制推行棚改货币化政策。
无论过程如何,我们只要结果。
所以必须认清两个事实:
1、千万不要无视政府决心!
2、政策的力度远远超出想象!
2
当政府、企业的杠杆压力变小之后,居民杠杆率的风险就凸显了出来。
18年初,银监会提出了“今年任务重中之重是居民去杠杆”。
2016年以来,居民持续加杠杆购房,致使杠杆率高企,偿债能力大幅减弱。
截至2020年三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多达33.7万亿元,较2015年净增长157%,居民杠杆率逐年提升至33%,较2015年增加13.7个百分点,债务收入比升至55%,较2015年增加24.5个百分点。
而在疫情阴霾下,经济下行,居民收入预期大概率将有所下滑,偿债能力进一步减弱,月供4000元已是底层刚需能够承受的极限。
今年1月中旬,一则“燕郊天洋城房产免费送”的消息在网上开始流传。
在某社交平台,有名叫“厚土”的网友发帖表示,“赠送(燕郊)天洋城房产(目前还有贷款),先到先得,自己还贷款”。
该网友表示“房子在燕郊天洋广场,2016年买的,40平方米70年产权住宅,西向,总价78万元。”
由于2017年6月,廊坊地区正式限制外地人购房,交满3年社保才能购买,燕郊楼市一夜腰斩,目前均价只有不到2万元/平方米。
“越还贷感觉越亏,还不如现在亏个首付。”
这虽然只是个例现象,但可以想象!
如果继续放任全民炒房,万人摇号,一旦发生灰犀牛事件,将会对老百姓,对社会,对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甚至造成全社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也正是基于此,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金融领域,乃至房地产领域,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磅政策陆续实施。
稳定是第一位的,主要目标是防止房价上涨,但更重要的是防止房价暴跌。
3
与企业去产能的强硬不同,居民去杠杆的政策更讲究循序渐进。
1、2020年3月1日,LPR利率正式实施
当大多数购房者还在为究竟选择固定利率还是LPR浮动利率,争论不休之际。
却不知,高层已经着手分解经济发展和房地产稳定的矛盾关系。
改基准贷款利率为LPR 利率制度,正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将原本绑定在一起的一般性贷款利率和房地产利率进行脱钩,目的就是方便实施定向调控,
建立一道利率防火墙,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金融秩序。
2、8月20日,三条红线政策出炉
内容很简单,就是开发商区别对待。
三红线为:
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 70%;
2、净负债率大于100%;
3、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
央行和住建部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希望房地产企业能够降低负债,去杠杆。
通过具体的量化指标,将房地产企业的各种融资渠道,全部卡死,不留后路。就是要把资金从房地产行业逼出去。
房地产的金融属性消退,居住属性出来了,这就是房住不炒。
老百姓投资房地产的热情自然而然也就会慢慢减退。
3、12月31日,央行再次出手。
首次对房贷规模设置了“两道红线”。
如果说房企的三道红线,是不让房企大规模融资借贷。
那么银行的两道红线则是,直接明确的限制资金大规模的进入房地产领域。
这也是监管部门第一次明确限制,银行对个人房贷规模做出了限制。
自此之后,房地产的金融上下游,被两头卡死。
表面上看,只是银行放贷速度减缓而已,事实上却是,整个银行系统对居民住房贷款发放制度的大洗牌。
所有颁布实施的政策,其最终目的,都是围绕着减低居民杠杆率,防范个人金融风险。
4、严查抵押贷
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通过严查抵押贷,补上了金融系统的最后一处漏洞。
如此清晰地信号,彻底杜绝的部分投机者的最后一丝幻想。
不要再心存侥辛了。
清算是不可避免的。
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琢磨近两年来的所有实施的政策:
1、先将房贷利率单独隔离出来,定向调控。
2、围魏救赵,卡住房企的融资风向,降低房子的金融属性。
3、釜底抽薪,收紧银行的个人房贷规模,降低居民在债务杠杆。
4、亡羊补牢,严查经营贷,堵上居民债务杠杆的最后一处漏洞。
所有的这一切,环环相扣,监管力度逐渐加大。
将政策带来的动荡影响降至最低,最终达到降低居民杠杆率,减少金融风险的目的。
4
必须承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后知后觉的。
因为很多时候,主动权并不掌握在普通人的手中。
政策在一点一点收紧,压力在一步一步加大。
老百姓毕竟不同于企业,一刀切是万万不可行的。
正是基于稳定的大基调,才会给大家足够的时间去减负,去释放风险。
千万别等到被打爆了,才理解什么是居民去杠杆。
那时,可没有后悔药去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