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康波中选对的,看金融资讯选康波财经
贷款攻略 贷款申请 大众点评“黑色产业链”:好评6元一条,大V薅羊毛打卡月入过万
大众点评“黑色产业链”:好评6元一条,大V薅羊毛打卡月入过万

曾几何时,大众点评是周末吃喝玩乐项目的最佳参考平台,可如今伴随大众点评的,却是种种负面评论,比如,过滤差评,有偿刷好评,大V控评。

近日,财经媒体“深燃”的一篇报道,让知名点评平台“大众点评”上备受诟病的刷单现象,再次被放到聚光灯下审视。

从被虚假好评欺骗,再到真实差评被屏蔽,大众点评的可信任度似乎不断降低。同时,关于大众点评的“商业化评论产业链”,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那么,商业化评论产业链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呢?

大众点评的刷屏产业链

每逢周末节假日,当你准备和三五好友出去吃喝玩乐时,是不是经常会被手机平台上的各种店铺弄得眼花缭乱?

于是,“大众点评”的出现,让大家找到了一个好方法:那就是通过平台上的评论,来判断这家店铺是否值得去。

另外,大众点评不仅仅只是用来选择店铺的,许多人还会在到店之后忽略掉菜单,直接通过大众点评上的评论推荐来点菜。

但是,随着近些年商业化的不断深入,如今的大众点评,似乎逐渐变味了。它不再是可靠、公正性的代名词,相反,在它的背后,已经延伸出了一条异常庞大的黑色产业链。

是什么呢?就是“刷评”。

早在2016年央视315晚会上,就曾曝出大众点评刷单的黑幕。调查显示,在网络上,存在着一批专门在大众点评上为商家刷单提高好评的团体,这些专业刷手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刷出一个三星好评。

与此同时,有人就曾以虚构的店面和地址,在大众点评上申请了店铺。而在第二天通过平台审核后,便以6元/条的价格向刷评机构购买了100条好评。

结果,付完钱不到2分钟,店铺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好评。

更夸张的是,一个才刚注册没多久的店铺,却在评论上能找到交通方便很好找、店家装修不错、菜式丰富等多种好评,有些甚至还上传了高清图片。

就这样,通过好评,一个新店很快就从0颗星变成了3颗星,还上了平台的推荐位。

所以,很多网友都在吐槽,现在的大众点评必吃榜几乎是不能相信了,因为现在要想找到两三条真实的评论实在是太难了,很多的评论和广告几乎无异,很难让人分辨出到底是真实的好评还是商家买的广告。

此外,你没想到的是,就连大名鼎鼎的王思聪,前年就在大众点评上发评炮轰过成都某家日料馆忽悠人。

由此可见,天下早已苦“刷评”久矣!

大V探店打卡评论,轻松月入过万

事实上,你不知道的是,这种黑色产业链的收益还不小。

大众点评的账号分为8个等级,等级越高,权益越大,比如,评价优先展示、满减额度更大等等。按照平台的说明,等级评定依据过往评价的数量和质量。

简单来说,等级越高,评价越有分量,也就容易受到商家的青睐。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7级的号,点评费用91元,收藏70元,而这些文案和图片大多由店家提供。

如果涉及到更精细化的评论,比如实地探店,那么除开免费提供吃喝玩服务之外,还要给300左右的报酬。

一方面,第三方平台会邀请大V提供该类刷单服务;另一方面,第三方平台也会有组织地运营大V账号,为自己所用。

首先,商家就是那个肉眼可见的的受益者。

商家通过刷评,能在短时间内收获大量的好评,冲上榜单的前列,增加店铺曝光量。此外,哪怕消费者给了差评,他们也能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删除处理。

不过,他们所谓的删除并不是真正的删除,而是把差评从精选里调入到全部评论里,这样一来,顾客一般都看不到。

如今,打开手机淘宝,在淘宝上搜索大众点评刷单等字样,你会发现,上面会弹出许多关于大众点评代运营的店铺。

之后从客服口中了解到:其中就包含删除差评这一项服务。不过,他们一般都是按月付费,不同的套餐有不同的服务类目。

其次,大家想不到的是,大众点评里的大V才是最大的赢家。

为什么这么说?

商家刷评,我们暂且不谈论效果如何,就刷评这件事,他们本身就承担着极大的风险。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4月至今,大众点评已处理违规评价超过4000万条,违规商户6万余家,违规账号7.5万个。

但大众点评里的大V就不一样了,他们做的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免费吃喝玩乐不说,还能随意月入过万,那可是妥妥的人生赢家啊!

一般来讲,大众点评里的大V都是分等级的,注册用户最高等级是Lv8。在一线城市,Lv8才算是一个大V的准入门槛。

不过,在其他三四线小城市,要求就会低很多。

据某商家爆料:Lv6一条评论就是三四百块,那些需要营销造势的商家通常都会找他们写点评。

我们就按每天最少的一条评论来算,他们都已经月入上万,超过了我们90%以上的打工人。

当然,你可千万别认为大V只是薅薅羊毛,通过打卡写评论赚点钱。

当他们拥有一定的商家资源和用户后,他们就可以组建自己的福利群,在群内向其他大V下发商家任务,以此来获取酬金。

另外,他们还能通过直播、探店等多种形式获得广告费,月入过万丝毫不足为奇。

因此,结合前文来看,商家和刷评者似乎在圈内早已达成了某种共识,而这种默契让他们都成为了这条产业链下无可争议的受益者。

但问题是,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商家和刷单者收益,消费者就只能受苦了!

变味的大众点评,正在失去年轻人

借用网友的一句话,现在的大众点评,不仅失去了口碑,也失去了灵魂!

犹记得2003年,大众点评成立的时候,其创始人张涛的初心在于寻找更多高质量的美食。

当时还处于pc时代,大众点评的用户质量很高,甚至把用心点评当成炫耀的资本。小而美,是大众点评最早的标签。

大众点评发展到后期,其模式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其中最显著的,便是社区内容真实性和商业变现之间的矛盾。

大众点评的商业变现,主要经历了会员卡、优惠券、竞价排序、以及商家服务几个阶段。

一方面,竞价排序需要商家交钱,才能排位更靠前,这是让消费者看到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大众点评也曾推出过商家套餐服务,比如一个月3000,就能增加曝光,提高好评展现,隐藏差评等。

以上两点引发的问题在于,商家花钱影响了评价结果和展现结果,大众点评的结果不再来源于大众,那么大众的信任度也就随之降低。

如今的大众点评,模式还是那个模式,功能还是那个功能,但早已物是人非,首页充斥的妆容精致的网红,以及流水线一样的摆拍。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大众点评 “变味”,另一个解释是,2015年大众点评被美团收购之后,商业化导流的氛围越来越严重,进而沦为美团的导流工具。

而大众点评上一次引发全民讨论,还是因为美团的一次蓄谋已久的改名。

从2019年初,江湖上就有传言称大众点评即将被美团更名并整合进一个app,就像摩拜单车被收购后那样。

2020年9月,靴子落地。“美团点评”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决定将公司名称简化为“美团”。距离成立“美团点评”还不到五年,大众点评就失去了自己的姓名。

尽管美团强调“名称的简化不会对业务方向、组织架构、公司运营等产生任何影响”,还是拦不住悠悠之口。

美团在收购后的每一个举动,都成了对大众点评始乱终弃的证据。从合并的那一刻起,大众点评就已经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了。

就像网友评论的,它其实2015年就已经死了,只不过到2020才埋。

尽管存在感逐年变低,但大众点评的实力仍然不可小觑。

根据美团发布的2020年Q3财报,人们不难看出,尽管“餐饮外卖”是美团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要说到利润,还得是“到店酒旅业务”,而这,正是大众点评的业务范围。

然而,利润上的丰收,并不意味着大众点评从此可以高枕无忧。

事实上,这家老牌的本地生活平台,正面临着核心用户的流失。

这两年,不仅老对手“口碑”紧追不舍,新秀“小红书”渐成气候,就连微信、高德等本地生活领域的新玩家也频频试水到店业务。虽然至今尚未折腾出什么水花,但大众点评已经明显感受到危机。

2007年,尚未被阿里收购的口碑网曾推出“千元搬点评”活动,鼓励用户将大众点评网上的点评内容搬至口碑网,并承诺赠送1000元淘宝币的奖励。这一活动引起大众点评网的强烈不满。

愤怒的大众点评发布公开声明谴责了“点评搬家”事件,还给口碑网发去了法务公函。

十一年之后,还是同样的剧情,大众点评却将自己从原告席搬到了被告席。

2018年,陆续有小红书用户发现,大众点评上出现了自己的复刻版账号,不仅内容1:1复制,部分图片甚至还带有小红书水印,而这些用户均未在大众点评平台开通过账号。

小红书官微也发布了声明谴责大众点评的抄袭行为,称“小红书非一天建成,更不可能被一键复制”。

屠龙少年变成恶龙的故事并不鲜见。十几年过去,日渐做大的大众点评,也终于活成自己当初讨厌的样子。

无论是小红书等相近平台的流量冲击,还是短视频软件的异军突起,都说明了大众依旧需要点评。

但具体到平台,却不一定非得是大众点评了。

热门贷款产品
  • 利率低 额度高
  • 3分钟极速到账
  • 灵活借还,按日计息
  • 22周岁-55周岁
  • 信用情况良好
    贷款申请 更多
    最新资讯
    资讯
    问答
    ×
    您在哪个城市工作
    机构仅办理当地工作人士申请
    北京
    其他城市
    康波财经
    值得信赖的贷款资讯平台
    联系方式:kangbocaijingxz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