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康波中选对的,看金融资讯选康波财经
贷款攻略 瑞银曹海峰:国内投行业务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融券业务是蓝海
瑞银曹海峰:国内投行业务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融券业务是蓝海
摘要:目前行业的杠杆在3-4倍之间,跟海外相比确实是比较低,主要原因业务资质方面的限制,中国券商加杠杆主要通过三个手段,自营,但是问题是,放大自营规模也放大了券商的风险,所以这个业务是有天花板的。

瑞银大中华研讨会近日在上海举行,本次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线上投资者可通过证券时报APP观看相关视频。

据悉,上述活动邀请了瑞银的资深银行家及分析师分享投资者最为关心的2021年中国市场展望,就中国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以及热门行业展开讨论。

在研讨会期间,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瑞银证券A股非银金融分析师曹海峰,请他就2021年证券行业发展和投资机遇做分享,以下为本次采访的文字要点:

证券时报:关注到最近瑞银对中外证券行业做了对比研究,也罗列了很多数据。例如,2007-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证券业杠杆率由之前的30多倍下降到目前的10多倍;相比之下中国证券行业的杠杆倍数基本保持平稳,在3-4倍之间,低于美国券商。那么,对于国内券商来说,多少杠杆倍数是合适的?如何看待行业发展和风控之间的关系?

曹海峰:目前行业的杠杆在3-4倍之间,跟海外相比确实是比较低,主要原因业务资质方面的限制,中国券商加杠杆主要通过三个手段,1)自营,但是问题是,放大自营规模也放大了券商的风险,所以这个业务是有天花板的;2)融资,在经过差不多十年的发展目前的融资差不多在市值的2%左右,可以说已经到了比较均衡的状态;3)股权质押的发展也一波三折,现在证监会对这项业务的发展还是比较谨慎的。

未来我们认为中国券商加杠杆主要是通过进一步业务资质的放开,包括了做市,融券以及衍生品业务。

证券时报:国内券商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母舰级券商”这一目标有多远,需要迈过哪些槛?

曹海峰:从监管的角度,监管是比较支持打造航母券商的,这个今年就有很多有关并购的新闻,但是并购的话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除了监管,还有比如说:1、股东层面同不同意,由于很多头部的券商都是国企,这个可能有涉及到了财政部,地方国资委等等;2、估值水平比如说购买的价格和不合理,价格低的话更容易获得大部分股东的通过;3、业务的协同性或者说有没有互补,这样才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比如说之前几个并购案例中金并购中投,中金比较擅长机构业务中投比较擅长散户的业务,这样就会有一个比较大的互补;4、文化方面的协同等等。

证券时报:相较而言,外资券商比国内券商主要有哪些优势?或者说,为国内券商在经营、管理上带来哪些可借鉴之处。

曹海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资券商进入了国内市场,将先进的商业模式、投资理念和风险控制等带入国内。外资券商的优势主要可总结为如下几点:1、机构业务较强,主要体现在做市、主券商(PB)业务能力强,能在A股机构化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优势;2、得益于母公司集团及海外市场的经验,在服务海外客户,QFII业务上有更大的优势;3、在资本市场开放和改革、注册制进一步推广的背景下,外资在新兴业务如衍生品、注册制IPO定价等业务方面有更多的优势;4、外资券商有更健全的风控体系。外资券商在经历了几次金融风波后已经建立起较为成熟的风控体系;5、人才激励机制更完善。

证券时报:关注到2019年10月以来,新的投顾模式也是业内热议话题。截至目前,共三批金融机构获批基金投顾试点,其中共7家证券公司获批基金投顾业务试点。新的投顾模式将如何改变证券&证券IT行业?

曹海峰:首先,我们认为在新的规则下,基金销售将从从现在的代销模式向基于AUM收费的买方模式逐步转变; 在代销模式下,投顾的报酬与销售额挂钩;在买方投顾模式下,客户可以将资产全权委托投顾,投顾的报酬跟AUM直接挂钩的,在这种模式下,一定程度上把客户以及投顾的利益绑定在一起。

其次,对行业的利润贡献,我们认为,新的投顾模式将为券商贡献2%-18%利润vs目前仅贡献1%左右收入,主要得益于:1) 公募基金的增长,未来几年18%的CAGR;2) 行业收费模式的转变,我们预计平均投顾费率1%;3)在我们sensitivity test中间情形下,我们假设30%的基金购买人接受这样的买方投顾投顾服务来购买公募基金;4)券商从直销渠道获取市场份额,目前是8%的市场份额,基金直销大概是47%;目前在美国,全业务券商的市占大概是基金直销的1.5倍;

第三,对标美国。我们研究了美国几个投顾服务提供商包括全能投行(Wirehouse),区域型经纪商,独立经纪商或RIA;我们发现,过去十几年里面,行业的客户资产从全能投行向非全能投行转移,主要受益于较高的佣金分配比例以及更积极的招聘;但是,独立性并不是主要的问题,原因是大投行投入了很多资源来管理潜在的利益冲突。

对于中国的启示在于几个方面,开展投顾业务的话,中国的券商应提高投顾标准/完善投顾培训体系/以及制定相应的有竞争力的薪酬,在这些方面的话我们发现中美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中国券商也不能忽视潜在的利益冲突; 线上投顾方面,我们认为大众客户基础/丰富的被动产品供给/低费用是成功重要因素。

证券时报:在资本市场改革大背景下,展望2021年,证券行业主要机会在哪里?

曹海峰:具体从业务层面来看,投行业务仍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上市公司市值/GDP的比值落后与发达国家,中国在60-70%左右,而美国这个数字为150%;2018年,美国市场投行业务收入/GDP的比例为0.2%,而中国仅0.04%。在具体业务方面,两国并购重组规模差异最大。未来随着IPO注册制全市场推行,在融资新规的实行,并购重组的放松,我们预计投行收入也会是驱动行业收入增长的动力之一。

融券业务目前仍是一个蓝海。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融券业务特点体现在:我国融资融券采取“集中化、单轨道制”的业务模式;经历了六次扩容后,目前两融标的占A股上市股票数的42%vs海外基本上大部分股票可以融资融券;但是目前的话,融资融券比例失衡,截至目前,融资融券比例97:3。融券业务规模较小主要受券源有限、出借方资格受限、申报方式受限影响;最近一年融券余额上升的比较快,从去年底的100亿上升到了800亿,主要原因是19年6月公募基金可以在主板作为证券提供方;其次,科创板融资融券制度也更为灵活,如上市即可成为券源,出借方更多等。

未来融券业务推动因素主要包括:1、融券标的进一步扩容(目前两融标的仅占全部A股的42%);2、申报更加灵活,买卖双方可以协定价格和期限;从目前的T+1变为T+0;3、更多地机构投资者参与证券出借(如养老金,保险资管,QFII等等)。

衍生品业务方面,国内仍处于发展初期:我国场内金融衍生品还有种类少,紧紧有三款股指期货(沪深300股指期货,上证50股指期货,中证500股指期货)以及两款期权(2020年11月8日,上交所,深交所上市沪深300ETF期权,中金所上市沪深300股指期权)。全球场内衍生品成交量中,金融衍生品占比占大部分(2018年占比接近80%),商品衍生品仅占20%左右。但我国情况正好相反,FICC(FixedincomeCurrencies&Commodities,即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业务)将拉动行业收入增长。中国的债券市场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的债券市场余额12万亿美金,仅次于美国,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在比较乐观的情况下,中国债券市场未来十年复合增长率为10%至35万亿美金。

从对券商的影响来看,债券方面,券商可以开展承销,做市,交易,融资类业务。在海外,FICC业务能站到券商总收入的57%,而中国紧紧只有16%;未来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占比的提升,FICC会是拉动行业收入增长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热门贷款产品
  • 利率低 额度高
  • 3分钟极速到账
  • 灵活借还,按日计息
  • 22周岁-55周岁
  • 信用情况良好
    贷款攻略 更多
    最新资讯
    2025年端午节消费规模预测:三大引擎驱动市场破110亿
    资讯
    问答
    ×
    您在哪个城市工作
    机构仅办理当地工作人士申请
    北京
    其他城市
    康波财经
    值得信赖的贷款资讯平台
    联系方式:kangbocaijingxz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