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爱说:
看到别人躺赚收益高很羡慕,可我都没钱投资,有钱了多好!
没有人不想有多点钱可以躺赚。
但其实是:你都不愿意开始,要如何有钱投资?
理财无非是本金+方法。
延伸出来的就是积累、开源、学习和经验,有哪一项,是可以通过等待实现的呢?
既然是积累,又为什么要有先后?必须先完成一项,再来做另外一项?
看了那么时隔好几年依然在说自己没钱、在理财门外徘徊的人,我觉得,迟迟不愿意开始,才是他们一直没钱的根本原因。
如何快速积累本金?
趁早!趁早!!趁早!!!
几年前,初涉理财圈的coco也写过文章感叹:
我得意我选到了好基金,1万块钱被我翻成 3万+,收益率看着很高吧?老同事一打开账户让我羡慕不已,光是盈利,她就有十几万!哪怕她选的基金弱爆、入场不讲究时间、根本没做好配置,又如何?
但是时隔7年,我不会再有当年的感叹。如果没有当年的区区1万,就不会有今天的轻松。普通人家的小孩,大都是靠自己从零起步、甚至负债起步,不因为眼前的“本金小”而放弃,多年后才能依靠那个叫做“复利”的东西,和同样的起步的人甩开距离——
我不再遗憾我起点低,而是庆幸:我开始得早!
复利的魅力在于成果惊人,但它总被疏忽于不知不觉的枯燥中。
还用老套的数据,因为毕竟比感性的认知粗暴直观:
假设两个人都是22岁毕业,A从毕业就开始理财,B比A晚5年,从27岁才开始。两个人都每个月挤出来1000元来打理,年化8%的话,到两个人都32岁,分别可以累积多少呢?
相差5年,结果相差近2.5倍。
如果把时间再拉长到两个人都60岁,复利的效应会让两个人的差距非常惊人!
A最后可以有2974005元,而B是1946536元,100万的差距就是这样拉开的。
如果B想要通过加大投资比例来追赶,那么每个月要增加50%的投入金额,才可以有最终同样的结果!
起步晚,从压力到难度,都是成倍的增加。
以上,从数字的角度来说。但其实我想说的不是这些!有些东西,无法用数字来衡量,提早积累的,要如何计算呢?
理财,是一个实践和认知结合的过程,就像游泳一样,没有人会在岸上学游泳技术。而你开始得越晚,你体能衰退会让你学习的进程减慢,到了一定年纪甚至畏水、忌水。学东西不都是年轻的时候学得比年长的时候快么?
不实践,你在这方面的基础就永远是零。实践得越晚,你试错的成本就越高。因为你在年轻本金少的时候蒙亏损,可以迅速回血。但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经济方面的打击甚至会让你不堪一击。
你是不是总把“开源”当做一句口号来喊?实际行动了吗?
本职收入无法满足,为什么要在一份上死磕?
有技能、知识得到不少人的认可,为什么不试试增加渠道变现?
快速积累本金,要在开源上多渠道,经常是投入一份获得N份,效果是成倍的。
比如coco码字变现,很多平台是同步发文,等于一份劳动有了无限次获得收益的机会。有些写手小伙伴还出书了,那就成了真正的“躺赚”。
很多小伙伴羡慕coco有码字变现的机会,在coco的公众号,后台私信询问如何写作变现的比例超高。
但是,问完之后真正开始的有几个呢?
带孩子太忙,等孩子长大了……
工作都没做好,等工作好了……
最近真很忙,等忙完了……
这段时间想放松一下,等我计划计划……
我还不太懂,先弄懂了……
心头肉永远长不大,生了孩子就有永远操不完的心。
工作有做好的一天吗?认真工作的人,是没时间赚钱的!
忙完了就开始?问题在于——从来都很忙。
这段时间想放松,没做好计划就先松?松了就很难再紧了,就跟中年人的体重一样。
不太懂不开始,于是你迟迟没机会弄懂!
明明知道那些问题总会循环出现,既然放不下手头的,那为什么要“等”而不能“兼”?
“兼”才有多渠道的机会,争取让一份投入产出倍数增加!
多年兼职,认识很多兼职达人,每年生活都无比精彩。
他们都找到了已有知识多渠道变现的技巧,这是“兼”久了之后,摸索出来的能力。
也有的把兼职变成了全职,在摸索的过程找到更适合的,收入更高的。
当然,也有忙得昏天暗地的,但是如果你足够热爱,在热爱里很忙,又如何?!
多重角色、身兼多职。“兼”了,你自然就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时间原来浪费了那么多,才能找到其中可以契合的交汇点,才能知道什么不适合自己以后不做,才能不断在见缝插针中挖掘自己的潜能。
成年人不一定非要做选择。“兼”就是别想着要有先后,可以尝试“同时”!
开源和节流是理财的要领,但是节流不能仅仅停止在“节约”。因为节约的行为并不能多倍产出,多数时候性价不高,甚至会让你狭隘,因为你关注的都是很“小”的。
节流在于合理规划、符合自己能力的消费,但不在于过度克扣自己,可以精打细算、聪明消费,但不要锱铢必较、抠搜寒酸。我想,没有人会喜欢自己斤斤计较的样子,特别是那些本来想要给你机会的人。
所以,去做性价比高、可以多倍产出的事情吧,“兼”着去做,尽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