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的产品或者服务和社会、消费者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我们和公司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那就是交易,这是商业的本质,是整个商业世界最底层的基石。 本质上是用我们的产品和社会、用户达成交易,用我们的时间精力、潜力和公司达成交易。
什么是商品?
只有用来交易的东西才叫商品。
商业研究的所有问题,其实本质上都是围绕着交易来展开。 而一旦有了物品的交换,我们也就有了商业。 所以说,商业的本质是交易。
一旦要交易就会涉及到定价问题。交易的时候就需要给商品定价。如果一头羊可以换100公斤大米,羊和米之间一旦成比例关系,那么羊肉和小麦怎么换?羊肉和牛肉怎么换?牛肉和小麦怎么换?小麦跟大米怎么换?
这时彼此之间交易关系,就变的更复杂了, 于是就发明了货币,也就是金钱。有了金钱,用于交换的产品就有了价格。
既然是交易,那么消费者为什么购买我们的产品,而不购买其他家的。这当然会有很多复杂商业逻辑、商业模式等。
最底层的逻辑一定是,消费者买我们的而不买其他家的,是因为在我们这里获益更多。
同样的质量,我们的价格更实惠;
同样的价格,我们的质量更好;
甚至,我们能做到其他公司做不到的功能、体验。 这是消费者最朴素的选择。
一切商业的起点是让消费者获益。
这些年,零售行业的变革是巨大的,巨大到让所有从业者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该怎么去做?线上线下一体化吗?平台模式更优吗?人货场要重组吗?甚至于,内部的信息系统要换了吗?需要做直播吗?进入第三方平台利用公域流量还是自己构建私域流量池?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核心起源,来自于互联网带来的破坏性的冲击。虽然层出不穷的新概念可能只是一时的风头,风头之后发现并不能带来想象中的效益增长。但是对传统零售企业来说,不争的事实是: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我们听到了很多关于传统零售企业、传统服饰品牌关店、收缩的消息,家乐福卖了,万达百货卖了,欧尚超市也卖了,星巴克收缩关店,优衣库收缩关店,包括ZARA也关店、艾格、G2000等等,几乎一边倒地,传统品牌的日子统统大不如从前。
传统零售企业到底应该做什么?
第一,先看需求侧
需求是由价值观和文化决定的,在互联网文化的浸染之下,年轻人追求的是快时尚,无厘头,混搭,跨界、与超级IP、超级话题的嫁接,比如说盲盒里的公仔、狼人杀里面的角色、日本的异次元等等,这些元素是年轻人喜欢的。
第二,关于供给侧需要做的事情:如何嫁接和运用这些元素,是零售企业需要努力的事情。
对传统零售企业来说,没有互联网的基因,自然就非常不擅长运用互联网的元素。如果以工具理性的思维来理解互联网,我们仅仅认为它是一个工具,电商的工具、社交的工具、信息撮合的工具。但是,如果从价值理性角度来分析,对商业世界至关重要的发现是:互联网带来了文化的变化,价值观的变化。
第三,关于竞争格局的变化:线上平台的兴盛,形成了一种“中心化的商业模式”,也就是说,在线上平台上,任何一个极其微小的卖家,它都可以面向全国的消费人群。以前在线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内蒙古的卖衣服的小商贩不可能把商品卖给广东的消费者)
中心型商业模式(主要是线上电商)带来了一个巨大卖方市场的崛起:长尾效应力量惊人。所谓的长尾效应,就是那些数量巨大的小微型卖家,他们可以拥有最大的机会,参与到主流市场的竞争当中。
由于长尾效应,导致以前主力的线下零售品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说,服装品牌,ZARA作为传统大品牌的代表,它可能会面临淘宝平台上成百上千个几乎毫不知名的女装品牌的竞争。只要这些小微品牌把产品质量做得足够好,锁定自己特有的小众消费人群,它们就可以成为蚂蚁,而这些蚂蚁足以吃掉大象。
场景及品牌才是零售的核心命题
对传统零售企业来说,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零售的本质是什么,零售到底如何创新?回答零售业的本质是什么,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零售企业的产品是什么?对很多线下零售企业来说,最大的产品并不是日日夜夜,时时刻刻都在销售的有形实物,衣帽鞋袜,杂食百货,不是这些商品,而是场景空间、品牌和服务。
绝大部分零售企业不是工厂,是不生产产品的,零售企业提供的产品只有三个:
第一、场景空间:场景空间是零售企业的第一大产品,也是零售企业给予消费者最大的、最直观的体验。
第二、品牌创新:对零售企业来说,品牌是第二大产品。品牌给予消费者感觉和认知,最紧迫的问题往往是,你的品牌老化了吗?
第三、渠道创新:对传统零售企业来说,在线下不断开设分店是渠道的扩展,进驻到线上天猫平台开辟官方旗舰店,也是渠道的扩展。私域流量诚然也是渠道的一种新的形式。
万物得其本者生, 万事得其道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