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陈志武,在刚举行的凤凰网财经峰会上的演讲中如是说。
陈志武认为,原因很简单,在疫情压力下,各国政府财政部门通过干预政策刺激救市,同时各国央行用大量、快速的货币宽松干预市场,结果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演讲中,陈志武也强调了在疫情背景下选对投资方向的重要性。
2020年即将过去,2021年是否会更艰难?困境之中应该如何应对?我们的机会在哪里?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些问题。
财富洗牌之际,不能袖手旁观
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曾总结,面对疫情危机和经济衰退,各国政府有三种选择:
让富人承担损失。加大征税力度,让富人多缴税来帮助穷人——但是在本次疫情之下,增加税收可能让经济雪上加霜。
让穷人承担损失。经济不好,政府也没有钱,干脆就少花钱,让普通人自己去熬。
政府出面借钱,给穷人去花。即政府采取货币宽松相关政策干预经济。于是穷人有钱花,富人也不用去掏钱,皆大欢喜。
显然,很少政府选择第二种。相较之下,第三种选择是最“便利”且快捷的。于是各国不约而同都选择了货币宽松的相关政策。
货币宽松政策之下,多出来的钱,如果进入消费市场,就会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如果进入金融资本市场,就会催生股市、楼市大涨,形成资产泡沫。
通货膨胀会造成普遍性的货币贬值,这是财富最大的隐形杀手,你的资产不增值,在通胀中就会悄然缩水;资产泡沫则会进一步对财富洗牌,只有持有相应资产的人能享受到红利,财富因此进一步分化。
认识到这一点,而且采取正确应对方式的人是少数派。没有入局的人面临两种处境:要么在通货膨胀中财富缩水,不知不觉中变穷;要么在资产泡沫中赚钱的速度比别人慢,财富相对减少。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躬身入局:已经上车了就不轻易下车;没上车就要尽快上车,不要旁观者,旁观的结局就是被落下。
上什么车?方向非常重要!
肯定不是选择固定收益产品,一些原本“刚兑”或者安全性很高的银行理财产品,在今年都出现了状况:
债券爆雷。永煤控股、紫光集团违约,它们都是原本安全等级很高的国企。
多家银行安全性颇高的R2级理财产品出现了亏损。包括工行、平安、招行、建行等,“理财净值跌破本金”。
这些事件背后,是金融业发生的一个本质变化:打破刚兑。
刚兑,全称是刚性兑付,意思是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按说好的收益付给你(兑付),保本保息。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经济整体情况较好,为维持金融稳定,很多领域都在保持刚兑,一些产品即使出现了亏损,机构或政府也会出面填补缺口,投资者稳赚不赔。
但随着经济增速放缓,管理层的态度逐渐转变,打破刚兑的行动一直在推进,固收产品退出市场已经有明确的时间表——2021年底。无脑获取固定收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回。
风险与机会并存,我们该如何应对?
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点是前面所说:躬身入局,尽快上车,不能袖手旁观,不要轻易下车。
第二点是策略方向:在货币宽松影响、打破刚兑的时代背景下,建议大家在解决住房刚需和家庭健康保障之外,积极参与股市(权益市场)。
保险是防守,花小钱去防范小概率的大风险,比如重疾、意外。一家人每年的保费不会超过家庭收入的10%,可以确保遭遇风险时,生活质量不下降,子女教育、家人养老不受影响。
参与股市是进攻,但是在注册制背景下,上市公司越来越多,散户炒股赚钱越来越难。所以,上车指的就是坚定的通过基金理财实现财富增值,选择优质的基金组合,长期持有等候市场的厚待。
当然,进攻要留一手,三金说钱反复强调“不冒进,不离场”,做好仓位控制。具体而言,就是要股债搭配,目前的建议6:4,即60%买入驭·千里马、主题行业轮动等股票基金组合,40%买入债基组合稳稳的幸福。
如此配置,坚持下来不能暴富。但是可以很安心,不会被落下,能慢慢变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