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了冲业绩,越到年底,有些开发商越作妖。
比如,重庆的这一家。
12月8日,有媒体获悉获悉,总部位于重庆的金科股份华东区域要求员工认购公司项目。
请注意,不是鼓励,而是要求,并根据不同部门不同职级给出了不同的套数指标。
内部员工说,“已收到公司通知要我们认购楼盘,年底结算,当然这个房子你可以亲戚朋友买,也可以自己买。”
在一份 “员工超级购”的指标名单上,华东区域总共需要员工认购305套,总金额高达4.57亿元。
涉及的科室大部分为非一线的行政,管理等部门。
从具体分配指标来看:
区域领导办公室需要认购11套,总价1650万元。
指标最少的为公司纪检监察部,需要认购3套,总金额450万。
此外,人力与行政部分配到23套,财务部分配到21套,法务部19套,最多的为设计管理部,被分配到42套的指标。
中国有句老话,都说兔子不吃窝边草,看来也不准确。
把兔子饿极了,别说窝边草,窝边的韭菜也得吃。
2
不过,逼着员工买房这一招,金科公司不是第一个。
因为早在一年前,妥妥的全国开发商十强企业——国企绿地,早就开始用这一招冲业绩了。
同样在2019年的四季度,微博上开始流传一张绿地湖南事业部技术研发中心的微信群截图。
图片
有员工反映,绿地湖南事业部要求部门内所有员工(包括试用期员工)必须在月底前购买一套绿地湖南的房产(也可以找亲戚或朋友来购买),住宅、公寓均可,享有一次更名权和所有案场最低价1个点的折扣,首付20%,半年内付50%,“不完成者将被除名”。
后经过多方证实,湖南绿地确实向员工发布过这种要求,上述通知为公司在会议上所传达,传达该消息的是绿地集团湖南房地产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黄薪,且当时“事情紧急”。
不过事后,绿地集团湖南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向媒体称,内部购房系“员工福利”,不存在不购房就会被开除的情况,发通知的部门负责人传达会议精神有误。
好吧,员工福利也罢,强制卖房也罢,反正把房子卖出去就是目的。
3
为啥,这种“开发商内循环”的购房,总是发生在年底?
往往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年终奖制度造成的。
现在的开发商,为了激励员工工作,同时降低企业的离职率,往往设定了较高的年终奖。
夸张点的年终奖,可能相当于全年工资的四分之一到一半。
然而,获得全额年终奖的一个最主要的条件就是,完成全年绩效指标。
无疑,销售额就是最最重要的业绩指标,不能完成这个指标,很可能整个开发商的分公司,从总经理到销售员高额的年终奖就得泡汤。
所以,当所有对外营销的方法使用完毕之后,对于很多开发商地方诸侯,开始从自己员工身上想办法。
于是,就出现每年年底保留剧目——逼着员工去买房。
当然,有些是真的买了,有些却是做个样子。
地方分公司,往往会通过内部认购的做法来“冲业绩”,但在财务结算周期(通常为元旦后)过后再进行退房。
因为,对于一般公司考核的指标的是销售额,而不是退房量。
反正,先冲到业绩指标再说,先把今年的年终奖拿到再说。
至于明年,天知道我还负责不负责这家公司。
4
当然,这种职工内循环购房的方法,一般发生在年底。
如果,发生在更早,则说明这家公司确实发生了严重的资金链的问题。
很多年前,笔者曾经在一家公司任职,某一年,公司曾经也号召公司 “员工买房”。
但是,很奇怪的就是,这次员工购房活动,员工不用掏首付,只需要拿着身份证,协助公司办理办理各种手续就行。
按照公司的要求,所有的购房者都办理最高额度的按揭,当然按揭款也是由公司财务每个月按照一定数额存入银行。
当然,员工既没有掏首付,也没有掏月供的情况下,只是成为一个“代持”的业主。
公司继续把已经销售给“员工”的房子,拿出来继续在销售部卖给别的真正客户。一旦成交,公司就会要求“代持业主”配合公司,完成一系列解约再售过程。
当然,公司也没有让“代持业主”白忙活,一旦完成再销售,一套房子,公司奖励给代持人5000元。
啥也没干,帮助签签约,解解约,每套房子就能落下5000元,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了,当时公司员工也挺乐呵。因为,那时候,既没有限购政策,也没有限贷政策,甚至征信制度也是刚刚建立起来。
然而,事后当我回忆起这段往事,才发现为了这5000元,我们冒了多大的风险。
公司号召“员工买房”,无非是想用员工的身份,套取银行的按揭款项。
如果,这个项目顺顺当的把项目销售完毕,假业主变成真业主,一切都好说。
但是,如果中途发生任何的问题,比如项目烂尾,比如销售停滞,甚至公司倒闭,我们这帮子代持业主,就会变成银行的第一追债人。
因为,在银行看来,房子已经办理了按揭,债务第一责任人就是业主,不管他是不是“代持业主”。并不是所有的“代持业主”都有我们这样的好运气,比如图片上提到的深圳龙岗的某开发商员工。
5
员工买房,对于某些开发商,可能就是一种融资手段。
对于某些开发商地方老总,可能就是一种骗取年终奖的工具。
然而,对于这些开发商的员工,可能却是一辈子的陷阱(不排除是机会)。
2014年,谁能想到全国十大开发商——利海公司会倒。
2018年,谁能想到闽系代表开发商——泰禾公司会倒。
那么,2021年,2022年···
不要以为,你了解你所在的公司。一家地方开发商公司的董事长,曾亲耳告诉我,公司真正资金链的情况,包括他只有五个人知道。
所以,非正常情况下的员工买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赌。
今年很流行一句话,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
对于这件事,可以说,公司的一粒灰,落到员工那里,可能也是一座山。
毕竟,对于开发商,对于老杨、老许、老孙,再大的债务也是有限责任。
对于个人,欠银行每一块钱,都是无限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