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纳入沪深300指数
上周五,上海交易所和中证指数公司宣布将把科创板纳入上证180、沪深300指数,纳入的基本条件为上市时间需要满足1年。科创板已经平稳运作将近1年半,被纳入主流指数更能够表征市场的变化,也能吸引更多的流动性。
对于沪深300指数的样本空间:
创业板个股,上市时间超过3年;
科创板个股,上市时间超过1年;
其他板块,上市时间超过一个季度,从时间上来看,对创业板的要求最为严格。
本次被纳入沪深300指数的科创板个股有:澜起科技、中国通号、中微公司和传音控股;被纳入上证180的科创板个股仅有中微公司,这几只个股都是科创50指数的前10大重仓股。
创业板个股:健帆生物和华大基因被调入沪深300指数,创业板个股的数量将上升为19只。
整体来看,沪深300指数的这次调整后会注入更多“成长基因”,信息技术、医药生物等新经济占比提升,银行占比下降。
如果把沪深300指数的分红算上,指数已经突破了2007年和2015年的高点,虽然来得有点迟,总是来了。
目前沪深300ETF基金的规模大约1300亿元,加上被动的指数基金2051亿元,合计3351亿元,调整之后这些科创板资金也能吸引被动指数型基金的配置。
2.纳入沪股通
除被纳入重要宽基指数以外,明年科创板公司还有望被纳入沪股通的范围,即可以获得北上资金的关注。
哪些科创板公司可以被纳入?
属于上证180、上证380成份股以及A+H股公司A股,例如这次被纳入上证180的中微公司,属于A+H股的中国通号,都是未来北上资金可以投资的范畴。
今年整体来看,北上资金的话语权并没有前三年大,截止11月27日,北上资金净流入1468亿元,流出流入大开大合,非常剧烈,净流入不足去年的一半,2018年大熊市,北上资金的流入都将近3000亿元,今年新冠疫情、两国博弈、人民币升值都影响着北上资金的流入。
与之相反的是内资大举南下,南下买入超过6000亿元,今年有望超过前三年之和,腾讯控股、美团、小米、港交所等在内资的助力下,节节新高。
相比于北上资金,今年更有话语权的是公募基金,截止今年10月底,最新管理规模突破18万亿元,其中货币基金7.5亿元,股票型基金加上混合型基金共5.6亿元,债券型基金2.65亿元。虽然近期新发行基金的步伐在放缓,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优秀业绩的基金仍然受资金追捧,单日限额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明年北上资金会不会夺回话语权我们可以期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