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周报
(2020年11月9日-11月15日)
【本周市场回顾】
国内股市:资金面收紧叠加反垄断指南发布,科技股带动国内股市持续缩量整理,普遍收跌
国内债市:大型国企债券违约事件导致市场情绪悲观,尽管央行增加资金投放,收益率仍上行
美国股市:疫苗研发进度导致美股分化,疫情拖累的传统版块上涨,疫情受益的科技股领跌
黄金原油:疫苗利好消息打压避险情绪,金价相应走低;工业生产预期增强,原油价格回暖
外汇市场:疫苗利好消息提升美国基本面恢复预期,美元汇率维持平稳,但人民币汇率并不弱
注:数据为上周最后交易日收盘价/结算价
【本周热点—如何看待科技股双十一“打折”?】
今年“双十一”期间,普通商品持续低价促销的同时,国内外股市的科技版块也突然成了暴跌重灾区,纷纷“打折”抛售。
以股票“阿里巴巴”为例,11月9日周一开盘时还是304块钱一股,到周五的收盘价就跌成了260块,仿佛在参加淘宝“满300-40”促销活动。与此同时,美团、腾讯、京东等科技巨头近日纷纷大跌,市值已损失上万亿元,成千上万个小目标就这么没了。那么造成这轮国内互联网公司股票打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从政策面和基本面两个角度,提炼了近期三个对国内互联网企业影响较大的因素:
1、政策面---互联网小贷新规亮相,蚂蚁IPO暂缓---科技股下跌的导火索
事件:
首先回到我们熟悉的一则近期热点:蚂蚁集团IPO暂缓。这宗全球最大规模的IPO暂停的原因想必大家也都已经非常了解了,那就是疯狂刷屏朋友圈、占领各大财经新闻版块头条的互联网小贷新规的发布。
2020年11月2日,银保监会同央行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新规在互联网小贷业务开展方面制订了详细的监管规定,对于网络小贷的持牌机构具有重大影响,也就是蚂蚁集团IPO暂缓上市的主要原因:“行业监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解读:
实际上,几乎大部分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主要业务支柱都是互联网小贷业务,例如蚂蚁集团的“花呗”“借呗”,京东金融的“白条”,腾讯的“微粒贷”等等。互联网小贷业务本质上其实与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贷款业务的逻辑是一致的。
但是不同的是,互联网小贷业务得益于移动网络的发展,叠加互联网巨头企业依附自己的商业场景和数据优势,可以将其业务拓展到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到的客群,并且以单笔规模小、但借款利率高的特点,占领了信用资质稍弱的用户群体的份额,同时又因为利率高利润厚,所以深受头部互联网公司青睐。此外依托于助贷业务和ABS证券化业务,互联网小贷业务的杠杆率极高,引起了监管的警觉。
而此次互联网小贷新规,则就是在经营区域、客户授信额度、资本金比例、股东资质等多方面对于互联网小贷业务进行了“精准打击”。因此互联网小贷新规影响的不仅仅是蚂蚁集团的IPO,更是整个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相应的,蚂蚁、腾讯等科技巨头的股价也就大幅下跌了。
但不管怎么说,网络小贷新规的颁布,改善了此前互联网金融业务存在“监管洼地”的局面,如果没有监管任凭行业发展,等到“多米诺骨牌”倒掉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行业噩梦。
2.政策面---反垄断指南出台,监管政策组合出击---雪上加霜,难上加难
事件:
下面我们来看政策方面的另一个重要影响事件:2020年11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这是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对于互联网平台企业加强监管的又一重磅文件。反垄断指南直指互联网平台型公司,意味着中国互联网反垄断强监管时代的到来,对头部科技股构成较大利空。
解读:
很多时候,某些领域的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服务看似为老百姓提供了便利,但又因为其一家独大而有恃无恐,即便用户体验并不出众,但老百姓却无更好的替代品可选,往往苦不堪言。在这里我们就不点名了哈,毕竟对于普通互联网用户,一提到“大数据杀熟”、“搭售”、“数据掺水”等词汇,大家也都懂得是哪几家公司。反垄断指南一出,直指互联网平台型公司,结合上述的互联网小贷新规,意味着中国互联网反垄断强监管时代的到来,对头部科技股构成较大利空,所以,头部科技股下跌,带动了其它科技股全线大跌。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由于垄断企业同类竞品缺失,可以更自如地控制市场价格。垄断企业通过降价来拉低行业利润,增加行业进入壁垒;也可以通过提价从消费者手里获取高额收益。因此短期来看,虽然看似科技巨头均受此影响,制约了业务发展,但长期来看,有助于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通过增加市场供给,降低市场价格,将供需关系拉近到均衡状态,最终造福于老百姓。
3.基本面---疫苗出现希望,场内资金选择撤离布局传统产业,引发科技股全线大跌---下跌的催化剂而非根本原因
事件:
在监管组合拳出台的同时,一则关于疫苗的重要新闻被看做是科技股大跌的催化剂。2020年11月9日美国新冠疫苗迎来重磅消息,美国辉瑞制药和德国BioNTech宣布,他们联合研制的新冠候选疫苗有效性超过90%,这一结果大幅超过市场的预期。消息出来之后,全球资产风险偏好股市大涨,唯独科技股下跌,体现为纳指下跌。
解读:
疫情期间要说除了医疗之外受益最大的版块,那必然非科技板块莫属。主要因为疫情期间的隔离政策,让投资者发现了高科技公司带给人们的便利。科技公司承担了包括工作、娱乐、通信等几乎人们生活的所有方方面面,因此科技股前期走势较强。而因为疫苗出现希望,意味着被疫情打压的传统行业重新回到投资者的视线,相应的因为疫情而上涨的科技板块,则大幅回调。因为美股的纳斯达克指数,主要成本股是苹果、Facebook等科技巨头,而道琼斯更多的是传统行业,这也就是为何前期两个指数走势分化的主要原因。
但是仔细想想,国内的疫情管控一直是全球最有成效的,国内经济的复苏也领先全球,因此这并不应该是近期国内互联网巨头股价大跌的根本原因,最关键的还是上述的监管因素。
4.面对科技股“打折”投资者应该怎么做?
投资者应该知道的是,不管是科技股还是其他板块,股价“打折”在资本市场是很常见的现象,不能因为此次持有科技相关的股票而亏钱,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反而可能因此错过真正值得价值投资的好企业。那么,投资者应该怎么做呢?该不该这个时候抄底呢?
首先,就像我们之前分析的这样,找出此次下跌背后的逻辑,探寻这里的影响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对于未来是有利还是有害。弄清了这个问题,就可以更为理性的进行决策。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更倾向于认为监管政策是引起本轮国内互联网巨头股价调整的根本原因,而从监管接二连三的举措来看,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将是持续趋严的节奏,所以未来互联网企业的野蛮生长将很难持续,公司的盈利前景和估值方法,都将受到明显的长期冲击。
因此我们不建议个人投资者此刻大幅抄底买入,但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注意到本次受影响的科技公司的股票,其实都是行业龙头,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在金融科技、远程办公、电商、出行等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因此他们的创新模式,都是走在时代前沿,未来都有可观的增长潜力。所以,此次下跌的企业,本身仍然是好的公司,仍然是好的投资标的,但好的公司,也得配一个合理的价格。
对于个人投资者,在买入股票前仔细评估公司业务逻辑、市场基本面,结合国家的方针大略,可以重点考虑具备以下标签的企业:扶持实体经济、服务传统行业、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备真正硬核科技实力而非只是场景、渠道、大数据,另外对于目前处于第二梯队的企业可以重点关注。只有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才能让自己在市场“打折”的时候,抓住真正的投资机会。
【本周重点关注】
文中数据来源:wind、小满理财研究所
免责声明:
本文由小满理财研究所提供,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以合法公开途径获得,但并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任何读者在阅读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
在任何情况下,文中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阅读者应当对本文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