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ZARA全新亚洲旗舰店于北京王府井大街开业。和往常开在购物中心里的门店不同,这家旗舰店是独栋建筑,拥有4层楼面、占地超3500平方米。原先开在这里的是中国男装品牌海澜之家的旗舰店。
1975年,阿曼西奥·奥特加在拉克鲁尼亚以30欧元开了一家名为ZARA的服装小店,后来更名为Inditex,ZARA作为Inditex集团(股票代码ITX)旗下的一个子公司,它既是服装品牌,也是专营ZARA品牌服装的连锁零售品牌。作为全球排名第三,西班牙排名第一的服装商。nditex超越了美国的GAP、瑞典的H&M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服装零售集团。
截至2013年10月31日它在全球86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6249家专卖店,旗下共有8个服装零售品牌,ZARA是其中最有名的品牌。在全球86个国家拥有1808家专卖店(自营专卖店占90%,其余为合资和特许专卖店)。尽管ZARA品牌的专卖店只占Inditex公司所有分店数的三分之一,但是其销售额却占总销售额的66%左右。
ZARA品牌2006年进入中国,已经遍布国内各大城市,并成为很多标杆购物中心的“标配品牌”,目前,ZARA已经成为推动Inditex集团业绩增长的主力品牌。集团旗下品牌在中国68个城市开设了620家店,中国已成为仅次于西班牙的第二大市场。
ZARA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也成为众多本土品牌学习的榜样,也让国内多家上市服饰公司标榜为中国ZARA,实际上只是更多体现在口号上,ZARA的品牌、产品、门店(渠道)、供应链、组织是当下中国众多轻资产公司无法去复制的,也无法复制到位,也正如ZARA的官网开篇所说的“客户是ZARA独特商业模式的核心,通过zara强大的全球零售渠道,把设计、生产、经销和零售整合在了一起”。
ZARA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快”上:
01)市场流行变化反应的“快”;
02)门店需求到模仿创意再设计到工厂的“快”;
03)面辅料提早备料、染整、裁剪、打版、生产的“快”;
04)全球一体化的供应链灵敏“快”速反应;
05)生产之后全球物流配送之“快”;
06)每周新品上新节奏的“快”,
近年来,快时尚大撤退成为了中国服饰行业的主要话题,2017年起,Forever 21、New Look、Old Navy、Esprit、Earth Music & Ecology等品牌先后宣布退出中国市场。ZARA的母集团Inditex在今年6月宣布全球闭店1200家。在宣布闭店前,Inditex集团在全球拥有超过7400家门店。
当下,中国服装消费市场处于剧烈变化阶段,或许女孩子们曾经青睐ZARA的时髦与快速,如今却已转向追求更独特、更能表达自我的小众品牌。服装是一个高频、非标准化的消费市场。不是到换季的时候,消费者才需要买新衣服的,所以无法预测消费者的饱和点在哪里。
所以,服装产业链端的核心矛盾就在于:高品质、性价比、柔性快反,几乎构成一个“不可能三角”——想要三者全部实现,是供应链端的长期目标,也是非常难的事情。
ZARA正是前者的典范代表,但在如今的中国服装行业里,新机会更多地出现在中小品牌+松散的、社会化产能的供应链阵营中。
但到了2020年,速度本身已不再是ZARA等快时尚品牌的优势,淘宝上的女装店铺,能做到比ZARA出货还快的比比皆是。除了生产过程本身的“快”,相比传统快时尚品牌,淘宝网红女装店和消费者的关系是更近更密切的,这多亏了“红人店”的特殊属性,让淘系店铺们能更精准地预估订单、降低库存。淘系品牌能够和快时尚巨头抗衡的底气,是不逊色的供应链能力。
在这个供应体系中,有专做针织的工厂、专做梭织的工厂等等。从下订单到出货,整个生产的周期非常短,像T恤这种品类,可能只需要4~7天,涉及到特殊面料(如双面呢大衣等)的品类工期才会长一些。
消费者的要求肯定会越来越多变,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同时,还要性价比,这个一个非常自然的趋势,但当速度到了一定水平后,每每想要再加速,都变得更加困难。
在小批量、多款式、多批次的小单快反模式中,消费者信息汇总出来的潮流新动向,会首先被电商渠道“截流”,并迅速投放商品测试市场反应,不行再换一批。
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反向推动着供应链端进行改变。中国市场,因为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难以再出现一个像ZARA般同时具有品牌力和供应链能力的、提供大而全解决方案的大型企业,未来的更多机会藏在更碎片的市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