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早的王潇一直是我的榜样之一,她宣传的趁早精神,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我越来越信奉,人生很多事情要趁早。
“趁早相信,一切目标都有达成的途径,无论你渴望何种活法,都将有焕新天使带你实现,把赌注押在未来的自己身上,时间看得见。”
养老规划也是一样。
上周跟一个朋友喝下午茶聊退休养老规划。
梳理完退休养老的目标之后,打算近两年买房,其实压力不小的她,最后依然决定每年拿出一部分钱开始为“退休养老”做准备。
是什么让30岁+的她下定决心为20年后的退休开始做准备呢?
她大意是,“20岁的时候,莫名的自信,觉得30岁的时候什么都会有。结果现在一转眼30岁+了,单身,没有太多存款,回看过去的自己,好像有的只是盲目的自信,对于实现的路径想得太少。而现在,会更倾向于提前规划和落地,一点点开始,慢慢地一步步完成目标......"
其实,这是个多么“老生常谈”的话题。
人的每一个现在都在书写未来的剧本,而每一个现在其实也都可以从过去找到踪迹。20岁可能就决定了30岁的样子,而30岁也为40岁、50岁做好了开端。
只不过,有些人以为到了时候,改变会自然发生;有些人,不想过多的想未来;而又有些人,只是下不了决心,下不了决心从现在开始,于是把所有的压力留给了未来的自己。
过去接近一年多的时间里,跟不少于100多个人聊过“养老”这个话题。30岁以下的朋友会觉得有点远,而35岁,尤其是40岁以上的朋友又会感慨,“应该早点准备,哪怕当时多少准备一点,现在也会更轻松一些......"
那么养老规划,到底要什么时候开始做呢?
我的答案是趁早,而对于30岁以上的人,是越早越好,因为它不是一个到老了才需要想的问题,而是个长期的财务和人生规划。
1,每个人都会变老,需要为退休做准备是所有人的功课,趁早压力越小。
无论男女老少,如果不是因为什么意外原因“英年早逝”的话,所有人都会变老。如果按照65岁步入老年期的话,按照北上广深平均年龄83左右,随着人的寿命越来越长,未来活到90,100也是非常大概率的事。那么,老年期占据生命长度的1/4。
对于一件几乎是确定发生的事情,你早晚都需要准备,而趁早准备,你的人生可以更从容。
如果从30岁开始,你有35年的时间,如果从40岁开始你就只有25年的时间了。
假设从30岁开始准备,每年只需要5万块钱,累计交费20年,就可以确保从65岁开始每年领取12万的生活费,领取一辈子。
而40岁的你,才刚起步,在利率不断下行的今天,哪怕利率只是下行1%,从3.5%到2.5%,复利30年下来,总体收益率会少接近1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除了财务规划之外,趁早找到一些可以长期维持的兴趣和爱好
辛苦忙碌了大半辈子,终于熬到退休,我们肯定希望有个好的生活品质。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干点年轻的时候可能没时间去干的事情,去一些没去过的地方。年纪再大点,身体肯定不如之前,我们还需要好的护理和医疗条件。那时候的我们,可能不再有赚钱的能力,但花钱不会停,所谓的“赚钱一阵子,花钱一辈子”。
而除了财务问题之外,其实精神上的问题更需要趁早做准备。
接触了几个客户,财务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但40+,50+的年纪却开始发现不知道接下来该干点啥了。年轻的时候为了生活打拼,工作并不是事业,更多的是为了赚钱。
当工作停下来之后,该去哪里找到精神的寄托反而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这也能一部分解释,为什么很多中国的父母50,60岁之后就开始把目光放在子女身上,催婚催嫁催生了,某种程度上,他们是通过这种方式在找自己下半生的寄托和希望。
而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慢慢找到可以一辈子交往的人,可以一辈子维持下去的兴趣和爱好甚至是事业,那么,在人生的下半段应该会更充实,可以成为一个更有魅力的老头和老太太,比如像elon musk老妈那样的老太太,一辈子都活得很由我和自我,也给子女做了很好的榜样。
庆幸的是,我目前已经找到了大概率可以干到很大年纪甚至一辈子的几件事情,包括健身、写作以及目前的保险工作,从现在开始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我相信到老了,我应该会更享受,也可以成为我精神的寄托吧。
3,不是能力问题,也不是多少问题,是决心问题,是开始问题
30岁+的我们会有很多需要花钱的地方,会有很多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我们总是说等过几年买完房、买完车再说,但是跟40岁的人聊聊,你就知道了,需要花钱的地方只会多,不会少,人生每个阶段都会有新的挑战。40岁+的你,可能并不会比30+你更轻松。
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能力问题,也不是多少问题,只是决心问题,今天的你,是不是想从现在开始就为10年后20年后的自己做准备。
而我越来越相信,正确的理财和人生规划,就是需要按照短、中、长期一步步来计划,我们需要看眼前,需要看3-5年,更需要把眼光拉得更长一些,为未来确定会发生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
哪怕是从一点点开始,但当你回头再看的时候,可能你已经走出了一大步了。
提前规划的人生,大概率不会太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