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上周有才君的一位设计师朋友在我们的群聊里说自己很纠结。
她现在这份工作已经干了将近3个月,再过一个多星期就该转正了,但这家公司给她的待遇低于市场水平,工作量也非常大。
其实在入职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她就在群里抱怨过,钱少事多想辞职,但因为直系领导的劝说,便一直拖到了现在。
如果选择转正,她就要接受这份不如意的工作。如果选择辞职,她说自己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而且工作强度也不大可能比现在更高。
她为这3个月时间纠结不已。
这时另一位朋友站出来说了一句,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3个月时间已经要不回来了,要不回来的成本是沉没成本,考虑它没有意义。要向前看,看哪个选择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更多。
如果辞职有很大把握找到更满意的工作,就算是再拿3个月试用期公司也没什么。
她说自己去年就为沉没成本做了不理智的决策。当时她要找房比较着急就稀里糊涂交了500块定金,但正式签合同的时候,发现邻居在装修非常吵、交通不便。
如果不租,500块就没了,租房,自己又不是很满意。她最终还是向500块定金妥协,租了房子,安慰自己时间久了就能接受了。
住了两个多月,觉得实在无法忍受。为了能成功转租拿回押金,她给下一任租客免了将近1个月的房租,两千多块。
她说自己为了500块的定金,住了两个多月不满意的房子,还损失了两千多块。
房子的硬伤是越看越难忍受,而钱少事多的工作,也是越做越多牢骚。与其继续忍受,不如找一个更好的选择。
2
难以忽略的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那些已经付出且无法收回的成本。这个成本可以是钱、时间、精力甚至感情。
那位设计师朋友已经付出的将近三个月时间和另一位朋友付出的500块定金,都是沉没成本。(500块定金虽然说是会退回,但实际上也都是被拿去抵房租了,像预付款一样,实际上也是拿不回来的,只是换个名义)。
经济学上有句绕口令一样的名言,“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意思是,沉没成本没有办法收回,就不用去考虑它了,看看忽略沉没成本的情况下,哪一种选择对你更有利,就选哪一个。
现在摆在设计师朋友面前的选择题是“A.留下来,很快能拿正式员工工资,但是工资不高,工作量大。”、“B.跳槽,大概率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是有三个月拿试用期工资”。
她应该从A、B里做选择,而不是纠结自己在过去三个月里加了多少班,付出了多少努力。
在我们的劝说下,她一边工作,一边物色新机会。
这是理性的决策,但实际上忽略沉没成本还是有难度的。
因为相比期待得到,我们更害怕失去。
经济学上有个“禀赋效应”,大家可以理解成,同一个人,捡到100块的喜悦往往没有弄丢100块的悲伤那么强烈。
所以我们害怕失去,哪怕舍弃一些东西就能获得更好的选择,我们也不一定愿意舍弃。
像那位设计师朋友,如果舍弃已经付出的3个月,去跳槽,会有更好的机会。但已经付出的努力,很有存在感,很难舍弃。
不过有才君感觉但凡是对我们很有帮助的事,都不太容易做到。不仅是忽略沉没成本,还有别追涨杀跌,小心高收益陷阱等等。
这些虽然难做到,但我们还是要克服一下。
3
你的真实损失比你想象的更多
如果太舍不得“沉没成本”,我们就会做出不理智的决策。
而且我们要为此付出的代价不仅是要忍受这个决策给我们带来的不愉快,还要为此付出“机会成本”。
在这里有才君再解释一下机会成本,生活很多时候都是选择题,你选了A,就要放弃B,而被放弃的B就是你选择A所付出的机会成本。
有时候,我们的真实损失比想象中要多得多。
比如那位设计师朋友,她如果不跳槽,不仅要忍受钱少事多的工作,还将失去获得更好工作的机会。
更好的工作,就是她的机会成本。
因为机会成本不会直接从我们手里拿走什么,是很隐蔽的成本,所以经常被忽略。
就像那些拿自己家店面开店的人,算成本的时候,一般都不会算进店面的租金,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房东。
这样就导致他们误判了自己的成本和利润,假如有才君拿自己的店面开店,因为不用给房租,一个月能赚3万块,我觉得收入还不错。
但我的店面出租的话,一个月能收2.5万的租金,这就是我用店面来开店的机会成本。我什么都不干,也会有2.5万,而我辛苦一个月也才3万,实际上我的劳动只是值5千块而已,那我不如把房子出租,再去找份工咯。
从这个例子来看,我们就该知道,机会成本虽然隐蔽,但不能不算。
在你执着于沉没成本的时候,请看看你的机会成本。
4
无处不在的沉没成本
有才君觉得,沉没成本是非常有用的经济学知识,因为沉没成本无处不在。
刚刚有才君就提到了工作中的沉没成本、租房中的沉没成本,实际上还有非常多,跨度也很广。
在日常的购物中,那种交定金就能享受优惠的模式,如果不买,定金就不退,这是在用沉没成本绑住客户。哪怕后来感觉产品不怎么样,不想要,想到定金很多人还是会选择成交。
在一段糟糕的感情中,哪怕发现对方有诸多缺点,想到继续下去也不会幸福。但想到自己付出的青春与感情,还是会硬着头皮走下去,直到忍无可忍才闹掰。在这过程中,让自己有了不愉快的经历,也耽误自己去寻找更好的伴侣。
在投资当中,沉没成本也没少影响投资者。
就算前段时间,有才君的同学买了只股票,买了之后表现一直都不好。
那只股票他本来也是瞎买的,但为了能赚回成本,就一直加仓,试图通过加仓来降低成本。
结果是,平均买入成本降低了,但是亏的钱变多了,后来割肉退出。
他还问我,他这样做,跟我们做基金定投有什么分别,不都是多次买入来降低成本吗?
实际上差别可大了。
第一,我们定投要保证自己投资的基金是优秀的基金,这样定投才有意义,才能获得回报,而他买的股票,自己都不了解。
如果我们定投的基金是个很差劲的基金,这样的定投也没有意义进行下去。一直不停买入,也可能跟他一样,买得越多,亏得越多。
所以有才君推荐不会挑选基金的朋友选择宽基指数基金来定投,不容易出错。
第二,我们定投的周期比较长,这样分批多次买入,才能真正达到均摊成本的目的。
他亏损的进一步加大,是因为舍不得“沉没成本”,定投不背这个锅。
投资者们要想清楚,自己的坚持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收益,还是因为舍不得“沉没成本”。如果路一开始就没走对,走得越久,错得越离谱。
5
写在最后
沉没成本无处不在,时常影响着我们的选择。
所以当我们舍不得已有的付出时,要仔细分辨,为了沉没成本舍弃其他选择,是不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