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要赴港上市。
1
前些日子,上市的招股书出来了。
全金融牌照里:
竟赫然出现两个“金交所”。
浙江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
拿在手上的牌照,还不止一块。
可见阿里对这个领域的青睐。
不光是阿里,前两年京东金融、恒大、平安,都不同程度在各自平台接入金交所产品,甚至参股、持股金交所。
最近两年,金交所的存在感越来越强了。
不光资本大佬都想参与点金交所;
还有固定收益产品,利息高点(大概都能到8%)的地方,都有金交所的存在。
比如政信类定融、城投债,还有转型过来的第三方财富平台(比如有道财富、乐信财富)。
所称“交易所”,就是借道“金交所”挂牌。
当然,还有更厉害一点的平台:借道的是“信托”。
今天不是来讨论,这些产品到底安不安全。文章也不推荐任何与金交所挂钩产品。
只是时而不时,就会有小伙伴来问一遭:
它们安不安全,能不能投点。
而我也好奇。
所以对一些问题,来拆解一下。
比如:
在这之前完全没存在感的金交所,突然怎么这么受宠?
金交所本身靠不靠谱?
之前市场也十分少见的政信定融产品,怎么现在都能拿到台面上卖了。
那些打着“金交所”合规的理财产品,到底有没有逻辑?!
如果靠谱,为什么这些债:不能从银行、信托、公开发债,甚至常规非标融资的信托、资管去拿钱。
而从似乎级别更低一点的金交所去挂牌融资呢?
2
金交所本身,靠谱吗?
按照交易场所的等级分:金交所的位置是这样的。
也就是:
金交所属于等级最低的部分。
那么既然是交易场所:功能,就是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做交易的地方。
跟A股开“赌场”一个性质,大家可以进去交易。
但风险自担。
也就是:你买了股票亏了钱,你不能去找上交所、深交所的麻烦。
而是直接找上市公司维权。
所以参与金交所产品投资的人,首先得明白风险点在哪。
所谓以“金交所”挂名来数合规的事,往往是说:这个项目避免了非法集资的风险。而不是说它能保证兑付!
如果不能兑付,你得自己去找项目方。
它甚至都不能和信托一样,不能兑付:你可以找信托公司的麻烦。
(信托作为管理人,要担负风控及隐形刚兑的角色。)
3
为什么近两年的“金交所”存在感特别多呢?
一方面是因为:
过去几年的网络借贷风靡,环境已经培养出“用户借钱消费”习惯;
而已经从用户这种习惯里获利的机构,当然也不会轻易错过这种吃肉的生意。
尽管市场对“网络借款”“民间借贷”都有打击。
但并不妨碍有些机构,就是能把息降下来。
还把资产做得相对优质。
那么,他们就得必须寻求合理通道,把这些业务给合规化。
就好比网金社吧。
它的模式跟P2P很像。
资金端,面对个人用户;资产端:是诸如;来分期、花生好车这样消费金融与汽车融资租赁资产。
与P2P不同。
它自己本身平台,就是“互联网金交中心”的壳子。
而那些,没有金交所壳子罩着的平台。
又是怎么将业务合法化的呢?
给大家来举一个“信托”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如果一个大房地产公司:
突然政策来了,被要求全面的降负债。银行不能过多的借给房地产公司钱了,怎么办?
面对地产大佬这种大客户,银行也不是轻易能得罪。
人翻身了,银行还得靠人家吃饭呢。
那么该怎么办呢?
银行会告诉房地产,你去找信托。
信托也能放贷,那么我的钱可以通过信托,给到你。
同样是给钱,为什么要拐个弯呢?
因为银行的钱通过信托给出去,就不是放贷;而是投了一笔固定收益产品。
这样办了同样的事,但所有的操作都合规了。
地产大佬也拿到钱了,非常开心。
所以,回到上面的问题:
没有金交所壳子罩着的平台,怎么把业务合法化呢?
平台本身,对自己的业务能不能回款很清楚。
那么,为了合法:
就得找有牌照的AMC公司(有不良资产处理资质的资产管理公司),把业务打包起来,放去金交所挂牌。
完了,再放在自家平台卖。
自家平台,则也变成了代销平台。避免了“非法集资”。
这就是:金交所在这些平台出现的现实需求。
至于买他们有没有风险。
很显然是有的。
你得掂量平台资产本身;
这是其一;
第二:为什么之前少见的政信类定融产品,也频频通过金交所挂牌融资呢?
这就跟一个政策变化有关。
2018年1月5日银监会印发《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
其中规定:
原本“银行委托贷款”的功能是:
“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委托人等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
也就是:
我作为资金提供方,有想要借钱出去的对象了。
但我有点担心借了钱给他,最后他不还款。那么我的钱就通过银行放给他。
给银行点手续费,让它到期帮我催款。
两全其美。
结果呢?
在务实中,银行哪有那么多找上门来的“委托贷款”。
实际都是银行借“委托贷款”名义,用“资管”方式,通过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信托层层嵌套:
把钱发给自己银行的客户,也就是自己指定的借款人。
那么原来很多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可以通过上述这种资管方式融资。
但政策之后。
这个路子被封死。
就不得不走“金交所”“定向融资”的方式融资。
还有的问就是:
为什么地方政府,不都从银行、公开发债、信托,以及常规非标融资的信托、资管去拿钱呢?
除了部分路子走不通。
还有的是:
每个渠道融资都是有代价的,银行贷款利息低;那么要求就高;公开发债利息更低,但程序就更加复杂,少不得要报请层层审批。
这得多难。
地方想自己做点政绩,就非常“不容易”了。
所以地方想要融资:
哪里有本身就是地方政府自己审批的交易所,来得方便、灵活呢?!
这就是越来越多“金交所”挂牌出来“政信类”定融的原因。
4
但你要问这些“政信类定融”是不是靠谱呢?
适当灵活发债:是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政信类定融,里面会有部分靠谱的项目;好歹是地方ZZ的借款,违约概率是小些的。
但也不排除独山县那样:
每年GDP10亿,但却发了400亿债务的翻车案例。
所以还是那句话:
没有什么超出常规的收益,是100%稳靠的。都得用风险换收益。
就看你的认知,是否能更多的识别风险。
确定更多的安全边际。
嗯,就是这样。
话题就聊到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