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日突破3000点之后,大盘就一路急冲。
再这么涨下去,怕是要受不了了。
现在行情猛回头,是解脱了,可大伙憋屈了,一个月赚的钱,还不够一天亏的。
不过,这节骨眼上割肉的人肯定是少数。
本来赚了2万块,突然只剩两三千,除非再涨到盈利2万块左右,感觉“回本”了,这才会卖掉。
我倒不是叫大伙在回调时要卖出,只是这种心理有时候挺危险的。
万一你的股票下跌,是基本面、或者市场炒作逻辑发生了变化,还一股傻劲继续持有,风险很大。
不仅可能会继续亏钱,还会占用资金,错过买其它好票的机会。
这种心理,在行为金融学上,叫“调整与锚定偏差”。
也就是,在你做出判断时,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这个初始锚的支配。
你会以初始锚为参照点进行调整,但由于调整不充分,让你最后的判断偏向初始锚。
在股市中,锚定偏差会让你陷入一个很严重的投资误区。
比如说,我们会以最高的盈利金额作为“锚”,来衡量是否止盈离场。
如果你在一只股票20块时,买了1000股,之后股价蹭蹭涨到30块,赚了1万块。
你觉得股价还能继续涨,就没卖。
但没多久,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股价下跌。跌到25块的时候,利润被吃掉了一半。
其实这时你还是盈利的,只不过赚的钱变少了。
理性的人,会选择保住现有盈利,立马卖出股票,远离垃圾股。
但受锚定偏差影响大的人,会把最高浮盈的1万块,当成盈利的锚。
浮盈到过1万,现在只剩5000,这种感觉不是赚了5000块,而是“亏了5000块”。
他们会更倾向于继续持有,等股价重新回到近期高点30块时再卖掉。
现在上市公司被扒出造假黑历史,股民们可不会给面子,看看康美药业、獐子岛就知道了。
要是继续持有,牛市都带不动你。
另外,很多小伙伴会以股票的初始买入价作为锚,来衡量是否加仓、或者止盈。
前两天还有老铁留言说,在2015年买的某只券商股,买了没多久股灾就来了。当时是想拿一拿,回本后立马卖掉。
结果越等亏得越多,一晃5年过去了,现在还是拦腰斩。
还有一种情况很常见,就是以股票的历史价格作为锚,来衡量当下值不值得进场。
打开行情软件一看,现在股价创出3年新低,买买买!
要是发现股价在不断创新高,啥基本面都不用看,太贵,溜了溜了。
这些都是很危险的。
像康美药业,2018年三季度末,股东人数还不到10万人。
从2018年10月份开始,康美药业连续大跌,股价从20多一路跌到12块附近,不断创出阶段性新低。
到当年四季度末,股东人数飙到22万!这就意味着,期间有10万多人前仆后继、英勇接盘。
现在股价还不到3块钱,抄底的全都站在高高的骨堆旁边。
要提醒大家,对垃圾股来说,越跌越贵。就像烂透了的西瓜,卖5毛钱一个我都嫌贵。
锚定偏差是我们投资中经常会遇到的恶魔,必须想办法摆脱它。
怎么摆脱呢?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找点灵感。
比如说,一件衣服的价格标签写着999块钱,如果店里打折卖到668块。
这999块钱就是初始锚,受锚定偏差影响大的人,会觉得捡到了便宜。
但要减少锚定偏差的控制,脸皮要厚,你得忘记原价格标签上的999元,看看品牌、材质,啥都不好的话,直接跟老板说,200卖不卖?
炒股也一样,买入股票后,就要忘记成本价这个锚,多去分析公司的基本面。
因为股价的波动,和你的成本价没有半毛钱关系。在市场中,也没人会在意你啥位置买进的。
公司基本面和企业价值,才是你卖出或者继续持有的锚。
股价大跌时,别只顾盯着创几年新低了,得看看公司业绩是不是大变脸、未来还有没有前景?是不是靠财务造假支撑股价上涨被发现了?
如果基本面都烂透了,不管是少盈利、还是亏损了,别傻傻地等反弹了,忘记你的成本价或者最高盈利点。
一个字: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