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了一觉,接近1.5万元没了。”最近,一位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也亏了钱。这在行业里炸开了锅。
R2较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开始亏钱了!
我们的钱还能放在哪里?
01 财富保卫路上的“两大劲敌"
考虑钱放在哪里之前,得先弄清楚阻碍它的因素。
简单来说,财富保卫路上我们主要面临两大“劲敌”:通货膨胀和投资风险。
通货膨胀
当前大放水的背景下,意味着个人财富的缩水,绝大多数人都逃不掉。
从百度搜索大数据来看,关于“如何应对通胀”之类的话题,热度持久高发。
通货膨胀的影响,相信大家都能感同身受。
30年前,手握一万元就是富人了,而如今的1万元,大城市的半平米房都买不到。
假设未来20年,通货膨胀率是5%的话,今年的10万块钱,到明年只有95000了,而明年的95000到后年只有9.025万了。
而且,温和性的通货膨胀大概率不会停止。钱会越来越不值钱,这是注定的趋势了。
然而,温和性通货膨胀它是正常现象,它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果,钱一直很值钱,或者越来越值钱,大家就都攒钱不消费了,不消费经济就一潭死水,恶性循环又要开始了。
所以,站在整体的角度来说,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有好处的,国家严格把控CPI目标也是这个道理。
但是对我们个人来说,通货膨胀不一定是好事。
如果我们手里的钱增加的速度,赶不上通货膨胀,那么我们能买到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也就相当于手里的钱也就越来越少了。
过去的很多年里,人们赚了钱就买房子,然后房价一路飙升,不仅跑赢了通胀,而且还大幅升值。
但是现在,还有什么资产可以跑赢通胀且升值?
这个问题是促使人们急于寻找稳定资产的主要因素。
投资风险
回顾过去几十年,老百姓抢房子、抢股票、抢黄金、抢p2p……他们在抢什么?抢的是暴富的机会与希望。
后来,买房造富的红利不再了;抢黄金的大妈被套了;抢P2P的暴雷了……亏的底裤都没了。
有多少人,最初都只想跑赢通胀,结果被各种高收益迷的神魂颠倒,欲望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看不见风险而跌入万丈深渊。
在经历过去这一系列过山车般的体验之后,2020年的今天,老百姓注定会迎来新的体验,那就是:财富保卫之战。
这场战争中,随着人们金融素养的不断提高,不再是冲动地单纯地追求高收益。如何规避投资风险?才是重点思考的对象。
怎样规避风险?
在我看来,既不是单一的买房或者买股票或者买基金这么简单了。红利殆尽,在充满未知的未来,我们需要的是一套全面的财富规划方案和资产配置方法。
既安全又保值还能增值的方法,这就少不了理财行业里著名的标准普尔四大账户:
第一个账户:现金账户。这笔钱是短期要花的钱,一般占家庭资产的10%,保障3-6个月的生活费用,可以放活期储蓄的银行卡中或者余额宝、货币基金。
现在经济大环境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有大变化,失业降薪可能是常态。紧急准备金显得尤为重要。放余额宝虽然收益率很小,但使用非常方便。
第二个账户:保障账户。这笔是保命的钱,一般占家庭资产的20%,帮助我们解决因意外或疾病带来的家庭财务缺口。关键时刻,只有它才能保障我们不会为了急用钱卖车卖房、股票低价套现,到处借钱。
第三个账户:投资账户。这是一笔生钱的钱,一般占家庭资产的30%,这个帐户为家庭创造收益,用有风险的投资获取高回报。也就是要赚得起也亏得起,无论盈亏对家庭不能有致命性的打击。
第四个账户:长期收益账户。这是一笔保本升值的钱,一般占家庭资产的40%,保障家庭必然要面对的教育金、养老金、传承金。这个帐户本金绝对要安全,收益不一定高,但却能长期稳定。
这四个帐户就像桌子的四条腿。生活的钱要活,保命的钱要足,投资的钱要盈,保值的钱要稳。
为什么很多人年轻时风光无限,老了却穷困潦倒?
为什么很多人会炒股炒到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想想便知,“四个账户”对家庭财富规划的举足轻重之作用。
至于那些P2P踩雷的,都算不得投资理财,那不叫财富保卫,那叫赌博,黑心的人收割贪心的人罢了。
但凡规划了这“四个账户”的,就算踩了雷也不至于倾家荡产。
02 脱掉金融外衣,穿透底层资产
做好“四个账户”规划之后,才是开始投资之时。
简单来说,投资资产可以分为四大类:货币、债权、股权、实物。
第一类,货币资产。就是货币基金,比如理财通、余额宝。可以把“第一个账户”的钱放在这里面。
第二类,债权资产。像国债、银行理财、信托、私募。本质上都是通过出借本金来赚取利息的投资模式。
其中,国债是最安全的,因此也是最受欢迎的。P2P、和民间借贷这里建议可以忽视。因为它的收益率都超过了10%。郭树清曾经说过,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如果远超10%,就很危险了。
第三类,股权投资。这里主要是一些专业的投资机构居多。也有一些朋友之间的入股投资。
比如,我一位朋友,听说孩子的老师要在外面办一家辅导机构,但是缺乏资金,在了解其运作模式以及发展规划后,我朋友觉得非常可行,于是就投了20万。后来这家机构越办越好,我朋友也因此每年都有分红收入。
第四类,实物投资。这类最明显的就是买房、抢黄金。过去除了炒房,中国大妈抢黄金的热潮也是震惊过全国,不过后来听说套了6年才出来。
要投资一个产品,仅仅这些信息肯定不够,我们要把它的金融外衣去掉,穿透底层资产的逻辑,才能了解真面目。
就拿银行理财产品亏损的事来说,它明明写的R2较低风险,为什么也会亏?在过去一贯的大众印象里,R3以下级别的风险算是安全稳定的。
但我们仔细看它右边的投资比例就知道了,“含标准化债券及非标转化债券资产”,而且“计划配置比例不低于80%”。
所以,它的底层资产就是债券,而近期债市哀鸿遍野,银行买的债很多都亏钱了。
再者就是采用市价法估值,银行产品净值化的要求就是用市价或中证估值这样的公允价格来给产品每天估值,目标就是产品净值更加客观。过去,银行理财产品对于债券大多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简单的理解摊余成本法,就是确定成本。
现在不是这样了,所以也就不保本了。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说了很长时间,但这一波净值型银行理财表现也给广大投资者上了一堂投资者教育课,让大家在资管新规之后,重新认识了什么是净值化银行理财产品。
了解一个产品,就是了解它赚了赚的是什么钱,亏了为什么会亏。
03 适合普通投资者的金融工具
分析了这么多,我们重点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财富保值的金融工具。
下面,我介绍觉得可行的五种工具,仅供普通投资者参考:
短期内投资
1、货币基金
余额宝就是一款叫“天弘基金”的货币基金。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以来,虽然余额宝的收益不断下降,但是用户数却增加了10万之多,可见人们对于规避风险的工具依然很青睐。
它投资的范围都是一些高安全系数和稳定收益的品种,对于保守型投资者来说,货币基金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
2、银行理财
其实,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不可怕。很多产品短期出现波动都属于正常现象,它大概率还是会涨回来,回归常态化。所以,总体来说,银行理财产品依旧是个不错的选择,风险还是比较低,不用太紧张。
3、券商收益凭证
券商收益凭证,指证券公司以自身信用发行的,约定本金和收益的偿付与特定标的相关联的有价证券。
通俗点说,收益凭证类似短期债券,证券公司向客户借钱,然后约定期限还本付息。只要券商不破产,到期都能还本付息。它发行主体为证券公司,安全性相对较高,保本保收益。
长期内投资:
1、基金定投
基金定投有懒人理财之称,价值源于华尔街流传的一句话:“要在市场中准确地踩点入市,比在空中接住一把飞刀更难。”如果采取分批买入法,就克服了只选择一个时点进行买进和沽出的缺陷,可以均衡成本,使自己在投资中立于不败之地,即定投法。
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具有类似长期储蓄的特点,能积少成多,平摊投资成本,降低整体风险。
2、年金保险
俗话说,投资就是投资国运。股市好是建立在国家长期经济向上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比如,过去美股为什么这么强,就是因为过去100年美国强大的经济体系。但是今年以来,由于疫情和大暴乱,美股是动荡不安。
所以,不管是股票还是基金等都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而年金保险就不一样了,它提前规定收益率,直接写进保险合同里,不管未来经济好坏,这个收益率是安全的,已经固定的。目前看起来可能不高,但是未来低利率盛行的环境下,它还可能增值。
总的来说,这些资产的风险性都不算太高,底层逻辑也比较好分析,适合想长期慢慢赚钱的普通投资者。
04 打造家庭资产“足球队”
其实,投资不仅是投国运,还有投心态。
纵观历史,没有哪一种资产一直是稳定安全的,多少会有些波动。尤其是股市的波动,最容易牵动投资者的心脏。遇到下跌,很容易受打击,随之投资行为也会受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容易追涨杀跌的原因。
所以,我们要打造自己的家庭资产“足球队”。即可攻又可守,不让市场带着走。
一场足球比赛的排兵布阵,与家庭资产配置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风险资产相当于前锋,用来进攻,市场好的时候用来赚钱。
固定收益资产类似中场,进可攻退可守,在利率高的时候可以通过利息来赚钱,还可以通过长期的固定收益计划来锁定收益。
适合承担后卫角色的主要有银行理财、货币型基金、理财型保险等。
保险规划就像守门员,在后场总会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但是在危急时刻他却是球队的最后一道防线。
球场上靠的是多人协作,前锋、中场、后卫和守门员相互配合,攻防兼顾方能克敌制胜。
家庭资产配置亦是如此,需要兼顾风险分散投资,均衡配置“进攻型”资产和“防守型”资产。
一个前锋可以跑得快,但一个球队才能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