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大家。
今天有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呢?
坏消息
秉承着苦尽甘来的原则,我先说坏消息:
在以后,“银行的傻瓜型理财产品”将越来越少。
最近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发生亏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银行理财这浓眉大眼的也叛变了?
其实,最近亏钱那些产品主要是这种:叫固收类净值型。如果你经常买银行理财,或者家里人以银行理财作为主要理财手段的,建议认真阅读今天这篇,因为净值型产品将是以后的大趋势,这是一个重要的改变。
以前,咱们习惯那些银行理财是没有净值的,只会写出业绩基准+产品周期+起购金额,这就够了。
比如,一款90天的理财产品,写着业绩基准是3.5%,最低5万起购。如果你问客服“3.5%肯定能到吗?”客服通常是所答非所问:这款产品以前都达到了业绩基准,您可以放心存,但是你要买就赶紧,额度就快没有了。
你心里盘算着5万本金,如果收益率是3.5%,90天后就会有430多的收益。可以直接用本金乘以收益率,之后再按照产品周期做一个换算,手机里的计算器就搞定了。
这种产品方便理解,体验好,它简单,它直接,它粗暴。甭管你是刚毕业的小学生,还是刚退休的老奶翁,说几句都能懂了。
产品好理解,就容易销售。但这就意味着它不亏钱吗?——不是,如果亏钱,基本都是银行在补(小声说)——这就是所谓的“刚性兑付”,可以看作是一种隐性保本(合同没写保本,但亏钱了银行兜底)。
也或者是产品偶尔没达到业绩基准,但是银行也给补上了,让它达到业绩基准(或销售时写的预期收益率),目的是要给客户稳定的预期(才能留住他们)。如果哪天收益比业绩基准要少了,客户不满意以后换其他银行去理财了,这是银行不希望看到的。
但是老这样也不是个事儿,长此以往,势必会给整个银行系统带来风险,刚性兑付说到底还是国家花钱,所以监管层从几年前就开始指导银行推出净值型产品。
在这几年“打破刚兑”的背景下,我们要逐步的改变对过去银行理财产品“保本和刚兑”的观念。风险该是谁承担就应该由谁承担。
不仅是银行理财,信托产品也在“去刚兑”;还有,国有企业发债如果还不起钱,国家也不给兜底了,交给市场解决,该消亡的消亡,才能让资源空出来,让给有能力的公司利用。
时代在变,“傻瓜型理财产品”会越来越少,以后“净值型理财产品”会越来越多。
什么是净值?——净值就是价格,其实我们买的基金就是标准的净值型产品。
而众所周知,只要有价格写出来,这个价格就能变。从“无价格”到“有价格”的改变,是投资者走出温室的表现。跨出这一步,让简单的变复杂,让直接的变曲折,因为复杂和曲折就是金融市场本来的样子。
比如有这么一款产品,最新净值是1.0400元,起购金额10000元,收益类型是非保本浮动收益,隔三差五更新一次净值,大部分时候是稳步上升的,1.0416,1.0456,1.0510这样,但时不时下跌一下,1.0510,1.0460,1.0440,1.0400。
而且,大部分这类产品在你买的时候不知道收益率是多少,当然你可以查到历史净值,但不会承诺以后到什么净值。你甚至就可以这么理解:银行的固收类净值型理财产品,就是纯债型债券型基金。
问题来了,产品背后的投资方向没有改变,都算是“固收类”(以各种债券投资为主),为什么有了净值,净值就会波动呢?
因为理财产品所投资的那些债券的价格每天都在波动(就像是债券型基金投资债券一样),所以产品的净值每天也在波动。
其实以前也有波动,但以前没有净值,所以你看不到而已。
看不到,人就坚持到底;
看得到,人就半途放弃。
看到又不能理解,所以害怕。
理解又有门槛,所以回避。
比如你看到之前有下跌,你就会冒出一个想法,诶他以后会不会下跌;比如你看到正在下跌,你就会冒出一个想法,诶他会不会继续下跌;即便看不到任何下跌,仅仅是看到产品有净值,你也会冒出一个想法:既然有净值,那就可能会跌吧。
就是多一个净值,就多出这么多想法,所以面对“净值型理财产品”,大家会变的很纠结。
好消息
但凡事都有两面,下面我们来说“好消息”:
周一的推文中讲到,这个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以前的大环境是刚性兑付,所以过去我们闭眼买就行,但是以后真不能闭眼买了。
这是好事!因为只要你肯学习,你就有很大的机会比别人的收益更高。
净值型产品有这样几个特点:
1.净值型产品往往没有预期收益率,和以前业绩比较基准类型不同,净值型产品可能会获得比非净值型更高的收益;
2.净值型产品的流动性可能更高;
3.净值型产品可能会有赎回费,这方面和基金很像,持有时间太短可能赎回费较高;
买净值型理财产品要注意:
1.确保净值型产品是银行发行的;
2.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确保投资方向和风险等级适合你,你的目标是固收类,就要拒绝选择可以投资股票的产品。
其实吧,我感觉,买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心态和买一款纯债型债券型基金区别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