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最近有什么是最火的话题,那一定就是“摆地摊”了。随着多地发放消费券等措施的开展,摆地摊也开始被国家所提倡。
其实在多年前,大街上还能够见到不少的地摊、卖菜车,小编记得最深的就是小时候跟着家长在大卡车旁边等着称白菜、和老奶奶在路边蹲着挑10块钱7根的玉米……但是随着文明城市的方针提出,很多摆地摊的小商贩都被驱逐了,路边除了门市房之外很难见到卖东西的小推车和地摊了。
今年,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刺激消费,摆地摊的买卖方式终于被释放,文明办在日前指出,今年不会将占道经营列入文明城市考核,这下子不仅很多菜农果农脸上乐开了花,作为普通消费者,心里也是特别的开心。
最近一则“江西城管给商贩打电话去摆摊”的消息更是冲上了热搜,网友们笑称:真是“活久见了!”不过背后也隐含着大家无比兴奋的心情!
摆地摊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1.卖方成本下降
从卖方角度来说,摆地摊直接代表着给小商贩们省下了巨大的房租成本,很多一二线城市中心商圈的门市房一个月就要上万元月租,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卖衣服还是开饭店,首先就要保证自己每个月的收入必须要达到房租加水电和人工的费用,这还没有计算原材料的进价问题。所以,除了一些开了几十年有口碑的小店或者连锁的店铺,在大城市的店面是很难生存下去的,更不用说是在疫情这种特殊时期,没有收入还需要各种成本支出,不少的店铺在短短的三个月赔了几十万的钱。
因此,这次可以在路边就开张的方式,让很多经营小买卖的商贩跃跃欲试,赔本的风险大大降低,小商贩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2.买方更加便利
我们说到卖方的经营成本下降,其实也有利于买方市场。随着地摊经济的繁荣,随之而来的就是竞价环节,由于卖方的经营成本下降,也会有一部分的商贩为了增加销量采取降价的措施,这样一来,市场就会引发价格竞争,久而久之,商品的平均价格也会比从前更低一些,也是有利于普通消费者使用更低的价格获取同等质量的商品,达到双赢的结果。
除了价格更有力,很多消费者反映,自从开放了地摊经济,在小区门口就能轻松买到不少的小吃和水果,不仅比超市价格低,也更新鲜。而且,对于一些早出晚归的职工来说,也不用担心下班太晚超市关门了,“走到家门口就能买到菜和早餐的感觉太棒了!”
商户“摆地摊”还需要注意些什么?
1. 环境问题
随着地摊儿发展起来了,但是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6月2号“大连夜市一片狼籍”的词条瞬间上了热搜,在夜市结束后,街道上产生的塑料袋、一次性纸碗这样的餐厨垃圾等应该“何去何从”,这也并不是仅仅一个城市的问题。
地摊确实是方便了商贩也方便了消费者,但是还需要各方面的自律和管理部门的强制管理,才能够长久地运行下去。
2. 秩序问题
除了环境问题,“在哪摆摊、什么时间摆摊”也是很多人非常关心的话题,最近有不少的网传图总结了城市内有哪些集中摆摊的地点,但是真实性却难以鉴别。因此也就有不少的小商贩不知道去哪摆、消费者不知道该集中去哪逛,最后造成了占道严重、早晚扰民等问题。
目前一些大城市其实也有不少的小商贩组织了消息群,通过“踩点”的方式了解哪些地方可以摆摊,形成规模,大家也更希望能够有权威的消息为商贩和消费者指明方向。
其实,地摊经济的好处多多,尤其是在目前这种比较特殊的经济环境下,更是多方得利的途径。而且,这种方式带来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很多不是专业商贩的年轻人们也想要“练摊”大显身手,也有不少消费者也想重新找回十年前逛夜市的快乐。但是,只有在多加引导、文明经营的条件下,摆摊的小阳春才有可能长久地发展下去,不会仅仅成为激发到人们兴奋点的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