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购买保险的时候,对于保险公司的体量大小多有顾虑。网红保险产品很多都是小公司的,万一小公司经营不善导致破产了,那自己的保险权益会不会受影响?
毕竟保险可是一辈子的保障呢。
细心的读者在翻遍了《保险法》之后,也会发现《保险法》通篇都没有讲“保险公司不得破产”,而是说在经营不善时需由银保监会牵头进行股东重组。
那么大家很自然的会有进一步的疑问,会不会存在没有下家股东接盘呢?
01
我们来看看近年保险业的大事件:安邦保险破产重组的实例。
2月22日晚,银保监会发了个公告,原安邦保险,现已更名为大家保险,可以独立运营了。银保监会已经完成救助任务,正式结束对安邦保险的接管工作。
安邦保险到底犯了什么事?
根据公告,安邦从2015到2017上半年,一共卖了1.5万亿的中短期理财险。
1.5万亿是什么概念呢?
1,500,000,000,000元,以一家中等规模P2P平台10个亿的待收计算,相当于1500家平台同时暴雷。
大保险公司不玩则以,一玩就是来大的。
历史上一共有3次保险公司被保监会接管,而且能被监管机构盯上的,都是大块头。
2007年,保监会用了27.9亿购买新华人寿股权,持股数约为4.6亿股,占新华人寿股权的38%,位居第一大股东。
2009年11月,保监会将把新华人寿股权整体转让给中央汇金公司,成功完成股份过渡,最终新华保险成为给国内第一家A股、H股同步上市的保险公司。
2009年5月,中华联合61%的股权被保监会以60亿收购,持有约8.6亿股,持股比例为57.43%,后将股份转让给东方资管、辽宁成大、中国中车等股东。
那么此次接管安邦,保监会动用多少钱呢?
600亿。
可能有的人会问,保监会哪来这么多钱啊?
保监会自身肯定没有这么多钱,但是保险保障基金有钱啊。
各家保险公司每卖一份保单,就要向保险保障基金里面交点钱,作为全行业的风险屏障。万一哪家保险公司经营不善,就会从基金里面进行注资垫付,后面找到下家股东,基金的钱再撤出。
保险公司的牌照非常值钱,基金的钱一进一出,保不准还能赚点溢价。
当年在接管新华保险这一项,保险保障基金就赚了12.5亿元。
了解了保险行业的这个救助机制,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保险公司很难很难破产的真实原因。
每一家保险公司的背后,都是这个行业牵一发动全身的信用背书。
如果你还担心,那我告诉你保险保障基金截止2019年12月份的余额是多少?
1400多亿。
哪家大公司倒了能接,中小保险公司倒了几十家都能接得住。
而且这个钱,随着各家保险公司业务的开展,还在持续不断的做大。
02
除了安邦,最近还有一家保险公司处在风口浪尖上:北大方正人寿。
这家公司的注册资本是28.8亿元,最大的股东是北大方正集团,持股14.688亿元,占比51%。
2月18日晚,北大方正集团突然宣告被债权人申请重整,债务危机全面爆发,随后北京银行向北京一中院申请,对方正集团进行破产重组。
股东出事,跟这家保险公司关系不大,毕竟北大方正人寿在2019年底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7%,远高于行业要求的100%底线。
因此北大方正人寿目前还不需要监管机构介入,市场上的股份转让完全可以进行。
保险公司不同股东之间转让股份很常见,不是什么稀罕事。
以百年人寿为例,百年人寿成立于2009年,是东北地区首家中资寿险公司。
2014年,万达集团以1.225亿元收购1亿股股份,随后在2015年进行增资,持股9亿股,占比11.55%,成为百年人寿大股东。
随着万达战略开始转型,由之前的“买买买”开始瘦身为“卖卖卖”,2018年底,万达有意将百年的所有股份,一次性转让给绿城中国,彻底退出保险业。
但是在2019年8月,绿城中国发了公告,称银保监会未在规定期限内批准公司收购百年人寿9亿股股权事项,该交易宣告夭折。
所以目前百年的大股东还是万达集团,股权转让的事还在张罗中。
03
如果你感觉保险公司股份转让的事情,离我们普通老百姓太远了,都是地主家的事情,跟我们买保险有啥关系呢?
先说体量最大的安邦保险:
安邦与旗下的子公司和谐健康,在市面上卖了很多网红保单:少儿重疾险大黄蜂、慧馨安,目前该续费续费,该理赔理赔,丝毫不受影响。
对于之前卖的1.5万亿理财险,银保监会的公告原文是“已全部兑付,未发生一起逾期或违约事件,保险消费者和各有关方面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如果说已经破产重组的保险公司,其业务都不会受到一丁点的影响,那么像百年人寿、北大方正人寿这类,保险公司自身不涉及破产、仅仅是股份常规转让的,业务就更不用担心了。
康惠保、康惠保旗舰版、康惠保2020,百年人寿这家公司在重疾险市场里一直冲在最前面。
说到底,股东就是分保险公司利润的人,觉得自己赚的少了就转让股份出去;外面的资本觉得自己有能力赚钱,就进场来接盘。
这跟在A股市场里面,买平安的股票,性质是一样的。
唯一不同的是,你花几千块买股票,资本大鳄们花几个亿,仅此而已。
搞懂了这些,对于保险公司体量是大还是小,我们平头老百姓真犯不着操心,我们日后的几十万理赔金,在保险公司眼里,塞牙缝都谈不上。
与其替保险公司股东操心,还不如好好研究研究自己的理赔材料到底行不行。
病历里面有没有写既往症病史,医疗险报销需要的发票原件你有没有搞丢,买保险之前有没有仔细对照健康告知有没有涉嫌隐瞒病史,买完保险在等待期内出事的能不能理赔……
咱们把这些自己该操心的事情都研究明白,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至于那些业务员成天宣称大公司讲信誉、资质雄厚之类的话,呵呵就行了。
新华、中华联合、安邦,历史上出了事需要保监会接管的都是大公司,小公司市场就能给解决了。
好了,关于保险公司安全性的话题,就跟大家聊这些,感兴趣的再私信我尬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