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康波中选对的,看金融资讯选康波财经
贷款攻略 脱单经济学
脱单经济学
摘要:2018年,我国单身人士已达2.4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65%。相当于英法德三大国人口总和

经济学除了赚不到钱,解释其他东西都在行!

又是一个撒狗粮的节日,你是过节还是落单呢?如果你不幸落单,不着急,全国还有两亿单身狗陪着你。

中国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

2018年,我国单身人士已达2.4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65%。相当于英法德三大国人口总和。

其中:

1) 男性比女性多出3394万。

2) 90后占比47.68%,成为单身主力军。

3) 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仍然是单身重灾区。

4) 年收入超过20万的中产单身率偏高。

5) 已有相亲经历的人群超过六成,62.94%的人表示相亲次数一年不下三次。

脱单,竟然成了这届年轻人的第一难题。

为什么收入不低,还是找不到对象?

为什么相亲无数,还是没有脱单?

或许,经济学可以告诉你:

彼得·贝克斯,一位英国经济学教授,31岁了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女朋友。于是他收集了大量数据并建模,写出了一篇论文——《没有女朋友的科学证明》,论文中他从劳动力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人们“脱单难”的问题。

贝克斯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找不到另一伴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因为信息不畅,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去寻找另一半,因此在寻找的过程中落单。第二是市场竞争和个人追求的匹配问题,你可能始终处在搜索的状态。

任何一位男女,在寻找另一伴的时候,一般会有两种经济特质,和谐性和互补性,所以超过九成的人在选择配偶时会列出一连串的要求。在这样的状况下,成功找对另一伴的成本就是机会成本加上博弈成本的总和。下面,我们根据他的理论来看看这个成本有多高。

假设上海总人口约2425万,其中女性1070万。

如果你今年30岁,希望和女朋友的年龄差不要超过5岁,假设上海25-35岁的青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概在20%左右,所以符合这个年龄条件的上海女性有约214万人。

如果你要求女朋友至少要有大专学历,这个人群在上海的比例是50%,也就是107万的女生符合这个标准。

如果你上大学时发现,平均一个班的女生会出现一个你喜欢的类型,也就是所有女性群体中有40分之一的概率被你喜欢,那么还剩2.6万人。

如果这1/40的女生也是相同的概率(1/40)喜欢上你,那么还剩650人。

假定这650人里有一半是单身,那么就只剩下325人。

以上的运算结果意味着:

你如果想在上海找一个年龄在25~35岁、大专以上学历而且互相钟情的理想伴侣,整个上海大概有325个人符合标准。也许325听起来并不算少,但是即使你每天认识一位上海的女生,从1071万人里面去寻找,你找到女朋友的几率只有0.00003%。如果你还要求对方有本科以上学历,对身高、体重、甚至双眼皮都有标准,再考察下三观合不合,你找到女朋友的几率就和人类在银河系里找到外星人的几率差不多了.....

这个公式看起来很魔幻,但却不无道理。

为什么那些相亲了N年,见了上百个相亲对象的人还是没脱单,就是这个公式的原理所在。

如何遇到且一次抓住这0.00003%的概率呢?

经济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在指导人们择偶方面已经长达几千年。

下面将从经济学原理论述,如何快速有效地脱单:

O.1

最佳停止理论

1611年,伟大的天文物理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的妻子去世,两年后,他准备重新组建家庭。

 

天文物理学家择偶,过程自然是非常硬核。他拿出研究天文学的精神,列出多项参数,对交往的女士详细考察,力求找到完美的对象,其严谨程度不亚于在太空中寻找一颗小行星。

开普勒像面试一样挨个交往相亲对象,在见到第5名女性时,他眼前一亮,被对方的勤俭持家、善良忠诚所打动,本想就此收手,但毕竟男人都是大猪蹄子,“下一个是不是更好?”的想法,驱使他继续去情场猎艳。

最后,开普勒一共交往了11名女士,但他都不满意,反而一直对第5名女士牵肠挂肚。于是他厚着脸皮去找第五位女士,并向其求婚。幸运的是,对方答应了。就这样,开普勒跟这名叫做苏珊·罗伊特林格的女子结婚了,两人生育了6名子女,生活幸福,携手到老。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开普勒这样幸运,一个人在交往了多少对象之后,才应该放弃“下一个更好”的想法,确定自己的理想伴侣?

简单说就是:不挑了,就她/他了。

就像,假如要当场面试N名候选人,并且要马上决定要或不要,不能反悔再选择之前被你pass过的人。你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叫做“最优停止理论(optimal stopping theory)”。

简单来说就是:

考察前37%的申请人时,不要接受任何人的申请;然后,只要任何一名申请人比前面所有人选都优秀,就要毫不犹豫地选择他。

以开普勒为例,他一共给自己安排了11次相亲,最大概率找到理想妻子的方法是:放弃掉前11×37%≈4位女士,然后从第5个开始,只要下一位女士比前面4个更令他心生爱慕,就马上终止相亲,跟这位女士结婚。

事实上,开普勒遇到的第5位女士,就比前4位都要好,在他相完11次亲之后,开普勒并没发现比第5位更好的,只能厚着脸皮再找回来。

O.2

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的名字命名的,是指如果经济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他人境况变坏的同时使自己的情况变得更好,那么这种状态就达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放在恋爱婚姻中就是,这两人的结合已经达到了两人彼此的最佳匹配状态。任何一方换个对象都不能比现有的组合更好。

婚姻,是一场长期的两个家庭的大型资产并购。经济学上的并购,可以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但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在开始并购前,人们往往精心考量研究对方,以排除潜在风险,寻找最优的并购伙伴。

帕累托最优的婚姻就是夫妻二人的结合,实现了彼此价值的最大化,堪称完美。

反之,为什么很多人恋爱会分手,结婚了会离婚?

表面上是一方发现另一方给自己带来了不好的体验,或者说双方发生了不可调节的矛盾。实质上就是你们两的组合还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

至于为什么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可能有很多种原因,比如,性格、人品等这些内在的东西是需要长期相处才能发现的。

还有一种可以量化的原因,那就是物质上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

婚前生活质量相同的两人结合最容易实现效用的最大化。两人结婚前生活水平相同,婚后只要努力把生活过得好一点,那双方都会感到满足。

但如果两个人生活质量相差很大,想要实现帕累托最优组合就比较困难了。

比如:

一个白富美嫁给一个穷小子,婚后两人都努力工作,但仍然让白富美无法过上跟婚前一样锦衣玉食的生活。

不过对穷小子来说,现有的生活质量比自己单身时要好的多。

这就容易造成白富美的心理落差。从而对婚姻感到不满,如果她对穷小子抱怨,对方还不能理解的话,那就个婚姻组合就存在很大的风险。

所以说,古人一直强调的门当户对是有据可循的。

O.3

幸福公式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发明了一个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

效用可近似看为你的个人财富,幸福可近似看为满足感,它是现实生活状态和心里期待的比较,效用和欲望两者落差越大,幸福感越差。

比如:

如果你男友发奖金,拿到1000块,可你期望他给你自己买10000块的包,1000除以10000,幸福感只有0.1。但如果你的期望是让男友请自己吃顿200块的火锅,1000除以200,幸福感是5。幸福指数增加了50倍。

当然了,这个幸福方程式仅仅是为了给大家作为参考,因为人的幸福并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函数公式来计算衡量,决定幸福的不仅仅有金钱,还有其他诸多因素。

可现实是,钱不是万能的,但在择偶市场上,没钱是万万不能的。相信相过亲的人都体验过,一上来就是“有房吗?有车吗?工资多少?存款多少?”等等。

这也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男士选择继续单身的原因,结婚的话要房、要车还要彩礼,这对于那些才毕业没几年几千月薪的小青年来讲,实在太难了,算了还不如一个人过的潇洒。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到底怎么才算有钱?没钱的人都不结婚了吗?

这时候就可以套用幸福公式。

简单说就是在找对象的时候看对方的幸福感,如果你月薪2万,对方是那种买一个包就必须要上万块的人,那劝你就算了。如果你月薪2万,对方只要一件300元的衣服就能很满足、很高兴,那么可以下手。

幸福感越低,两个人在一起的体验只会越差。

现实中,这个幸福公式没把握好的往往最容易发生一个悲伤的故事:总有一天,你会遇到这样一个女孩,她温柔体贴,漂亮大方,不嫌你穷,不嫌你丑,不要钱,不要房,不要车,也不要你。

在决定出手前,一方面要先让自己足够优秀,同时要尽量选择跟自己多方面都能同频的人,否则任何模型计算出来的方法,都可能变成一场缜密的一厢情愿或者被演变成“不要钱、不要房、不要车,也不要你”的尴尬翻车事故。

O.4

沉没成本

简单说,沉没成本就是指那些已经发生并且无法收回的支出,比如已经付出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比如,你等了20分钟,车还没来。要不要继续等下去呢?不等吧,前面20分钟又白白浪费了,很多人都会选择继续等,结果等了一个小时车还没来,又浪费更多的时间。

比如,你花5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但是身边很多人说这是一部烂电影,那么你还会去看吗?事实上,为了不浪费这50元,很多人会选择去看,结果一看真是一部烂电影,不仅浪费你三个小时时间,体验感还极差。

这个理论,放在情感婚姻中也一样。

比如,我和对方谈恋爱很久了,花了很多钱、精力、时间,家长都见过了,但我发现对方有一个重大缺陷或者我们越来越不合适,怎么办?

很多人为了以前的付出,都会选择坚持下去。就像那些已经结婚很多年的,虽然配偶非常的不堪,比如赌博、家暴等等,但我已经付了这么多,这么多年都熬过来了,再熬几年吧,结果,越熬越差,熬着熬着就老了。

人都是感性的,有感情的,想要及时止损,恐怕没那么容易,牵绊太多,顾虑也太多。

都说经济学是冰冷不近人情的学科,确实如此,如果站在沉没成本的角度做选择,一个对象,一段婚姻真的不适合你,给你带来严重的痛苦,最理性的做法就是及时止损。

沉没成本属于无法挽回的付出,属于过去式,我们所有的决策能覆盖的影响只能是现在或者将来,它不应再受以前错误的选择影响。及时止损,否则,越是坚持、损失越大。

O.5

写在最后

虽然,择偶、婚姻是一门复杂而多变的学科,困扰我们的问题也可能千奇百怪。但是很多常见的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而理性的经济学方法来分析的。总结一下本文助力快速而有效脱单的经济学方法:

1、“最佳停止理论”,帮助你决策什么时候收手

2、“帕累托最优”,告诉你最优质的伴侣组合

3、“幸福公式”,在欲望上判断与自己同频的人

4、“沉没成本”,给你及时止损的理性分析

这些经济学方法论都是建立在太理性冷静的层面分析的,当然,在真爱面前就不值得一提了,真爱无价,不可以衡量,真正而伟大的爱情,可以抛弃一切策略、方法、条件……

但好像有点难找。

原创 慢钱财商|  来源  慢钱财商(ID:mqcs999)

热门贷款产品
  • 利率低 额度高
  • 3分钟极速到账
  • 灵活借还,按日计息
  • 22周岁-55周岁
  • 信用情况良好
    贷款攻略 更多
    最新资讯
    业绩比较基准与年化收益率区别及投资指南
    资讯
    问答
    ×
    您在哪个城市工作
    机构仅办理当地工作人士申请
    北京
    其他城市
    康波财经
    值得信赖的贷款资讯平台
    联系方式:kangbocaijingxz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