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强制储蓄,学习过理财的人都会非常强调强制储蓄。
不懂得强制储蓄的人,收入和支出的公式是:收入-支出=储蓄。
而懂得强制储蓄理财的人,公式是:收入-储蓄=支出。
先把一部分钱存下来给自己,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去规划自己的支出预算。
今天也想聊一聊我对强制储蓄的一点理解。
001
强制储蓄的意义在于储蓄,不在收益
强制储蓄的意义是积累本金,而不是收益有多高。
当本金是0的时候,即使收益率是100%也是没有意义的,但本金是100万的时候,收益率是1%,你也会觉得还不错。
总是会有人说把钱放在银行或者保险公司收益率太低,跑不过通货膨胀,将来没有多少购买力,没有多大的意义。
可是如果没有强制储蓄下来,没有了本金,那么购买力就是0。
强制储蓄下来了,即使购买力下降了,那也要比零强不少。
本金都没有,谈什么跑赢通胀。
跑赢通胀,不是强制储蓄这个动作应该做的事情,投资才是跑赢通胀该干的事。
002
大部分人高估了自己强制储蓄的自律性
自律太难了,及时消费行乐太容易了,倾向于做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这是人的本性。
看到一个课程觉得有用,囤在手机了再说,以后有空再学习。
在淘宝上看到一个东西打折,先买下来来说,反正也没有多少钱。
到月底一看信用卡账单、花呗账单一长串,也不知道钱花在了哪里。
你总以为自己的钱能够安全的放在银行卡里,殊不知,其实是在支付宝和微信余额里悄然的溜走。
我们总是高估了自己对存钱的自律性,低估了自己内心的贪婪和冲动消费。
003
大部分人忽视了工具对强制储蓄的作用
人性是有弱点的,想要对抗人性的弱点,必须借助工具,借助合同和契约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做到强制储蓄。
在传统的想法里,把钱放在银行里才叫强制储蓄,换一个地方放着就交消费掉。
我认为,这样的想法是需要改变的。
把钱存银行的活期账户,流动性太高了,一不小心就会被自己花掉,消费掉。
只有把钱放在花掉的时候让自己感觉到痛的地方,才不会轻易被花掉,才能留存下来。
比如指数基金,跌的时候,你是不舍得割肉出来的,一直留在账户里,等到再次涨起来的时候,钱还是在基金账户里的。
比如借助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这样的保险工具,每年你都得按时交纳保费,退保你就会有损失。正是因为退保有损失要亏钱,你不会轻易地退保。
慢慢地,不知不觉好几年的保费已经交完了,回头一看,自己工作这些年存下来的钱就只有交给保险公司的保费,其他的已经不知道花在哪里了。
想要对抗人性的弱点来强制储蓄存下一笔钱,就必须借助合同和契约这样的工具,而保险则是非常好的契约方式。
强制储蓄,说难也难,因为对金钱的自律性要求太高了,想存就存,最后的结果就是存不下来。
说容易也容易,借助一定契约性金融工具来帮助自己对抗人性的弱点,不要高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