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有这样一个新词扩充到了潮流用语中,就是“报复性消费”,这是指在疫情限制外出的期间,购买欲望被刺激得加速反弹,在疫情结束之后成倍满足自己消费欲望的一种心态。但是,当4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解封、全面复工复产之后,人们才发现,约好的局哪去了?说好的报复性消费哪去了?怎么朋友们都开始要攒钱了?
4月21日,中国家庭指数的调研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有50.2%的家庭会增加储蓄并减少消费,只有9.4%的家庭会减少储蓄用于消费。
其实不难理解人们的这种攒钱的心态,疫情下很多职工被裁员、被降薪,两三个月的停工停产使不少家庭失去了收入来源,对一些没有积蓄的月光族来说更是一段噩梦。所以,即使现在恢复了正常生活,人们还是有些隐隐的“后怕”,还是多攒攒钱给自己一些安全感吧。
除了心态上的转变,更多的人表示:不消费,那还不是因为穷?
2020年的第一季度,伴随着春节、元宵节这种传统节日的每年固定大额支出,工资也缩了水、年终奖也打了水漂,反观物价却越来越高,人们表示:哪还有闲钱花了?
为了刺激低迷的消费市场,各地政府也纷纷出手,为市民发放免费的消费券,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杭州市在3月底陆续为在杭人员发放了16.8亿元的消费券不到3天就带动杭州市场消费近5亿元;济南推出了2000万的文旅消费券带动旅游、剧场、书店等文旅类型的消费;浙江宁波发放了1亿元的旅游消费券,同时还推出了健身消费券,市民可以免费在场地进行健身活动……
虽然消费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刺激消费展露成效,但是只能是暂时的,在面对的用户上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在消费边缘摇摆不定的消费者,而对于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消费者来说,发放消费券远不如直接发放现金来的实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日前在一档节目中表示:现在恢复经济的第一位任务是刺激消费,应该给老百姓直接发钱。北大的调查显示,在疫情期间收入最低的40%的人家几乎是没有储蓄的。衰退对于不同家庭来说受到的影响也不是平衡的。
“如果平均每个人发1000块钱,中国有14亿人,要发1.4万亿元。1.4万亿元不用发给所有人,发给收入最低的40%,那每个人就可以发2000多块钱,就可以刺激消费”。
在经济衰退期间,最受打击的其实还是低收入、没有现金流和储蓄的人,一旦企业受到影响开始裁员降薪,首先就是这批人失去全部收入。我国在经济受到打击的情况下,传统做法是通过求助企业来保住就业率,但是老百姓却没有见到实际发到手里的现金。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在刺激经济的过程中,能不能考虑一下国外的做法,直接通过发放现金救助国民。
日本政府直接向每位国民发放10万日元的补助,符合收入标准的美国居民陆续收到最高1200美元的补助支票。比起在使用范围受限的各类消费券来说,现金对没有收入来源的民众来说使用范围更广。
但是消费券相比现金的一大优点就是它属于一种财政补贴,并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市场上流通的现金量也并没有变化,在把控方面更加的方便。
我们都说消费是稳市场、保增长的“压舱石“,在复工的初期在政策上给予居民消费更多的激励与引导才能够加快经济恢复的步伐。
综编自:谭浩俊、和讯网、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