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在骗子那儿“骗”回自己被骗的钱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家住陕西渭南的李女士,本想利用闲钱投资理财,没承想却遭遇到“杀猪盘”,被骗走21万元。
李女士立即和警方联系,并在警方的帮助下,又将自己的钱“骗”了回来。
今年12月初,李女士被邀请加入一个理财QQ群,并按照群里一位王老师的推荐购买了股票。受害人李女士:2000多块钱就买了100股,第二天把它卖出就能挣50块钱。
按这位王老师建议买的几只股票,都是稳赚不赔,于是李女士对这位王老师的话深信不疑。王老师让李女士下一个散户专属的App去美国市场炒股。随后李女士两天时间,分六次将21万元转入这个账户进行操作,三天不到,账户上的数字就显示李女士挣到了3万多块钱。
但当李女士开始提现时,钱却迟迟到不了账,这时李女士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她立即向警方报案,民警启动止付机制,同时按照这类犯罪分子的心理给李女士支起了招。
陕西渭南市公安局华州分局杏林派出所教导员张卫华:叫报警人以高额投资为诱饵,咱反过来“骗”骗子。
李女士告诉骗子,自己的亲朋好友听说自己赚了钱,也要跟着投资,要是别人看不到她卡里赚的钱,怎么能继续追加投资呢?看到还有人上当,在利益的诱惑下,骗子也上钩了,从当天晚上7点开始,骗子分四次给李女士转来近21万元。
多次转钱以后,骗子才意识到,自己也被骗了,随后“拉黑”了李女士的所有信息。
目前,渭南华州警方已经查封了所有涉案账号,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理财投资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可,但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诈骗事件。
投资者如遇到以下6种形式的“理财投资”项目,务必警惕。
1、以“看广告、赚外快”、“消费返利”等为幌子
一些返利网站在提现时设置诸多限制,参与人不可能将投入的资金全部取出,有的将返利金额与参与人邀请参加的人数挂钩,成为发展下线会员式的类传销平台。
2、以投资境外股权、期权、外汇、贵金属等为幌子
投资金额不限且许诺固定回报,多为噱头吸引投资。
3、以私募入股、合伙办企业为幌子
以私募入股、合伙办企业为幌子,但不办企业工商注册登记的。
4、以投资“虚拟货币”、“区块链”等为幌子
看似高大上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实际可能是非法集资行为,噱头更为新颖、隐蔽性更强。如果投资人不是对金融投资领域有多年的投资经验和专业知识,很容易被引诱落入非法投资的圈套。
5、以投资养老产业可获高额回报或“免费”养老为幌子
以投资养老公寓或其他养老项目为名,承诺给予高额回报、或以养老服务为诱饵,引诱老年群众“加盟投资”。
6、以“扶贫”“慈善”“互动”等为幌子
有的以未登记的非法社会组织的名义直接开展非法集资活动,有的利用合法登记的社会组织,通过在这些组织下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合作开展活动,欺骗性很强。
大家在进行投资时要提高警惕,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相应的投资项目情况,例如:
1、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对“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投资项目冷静分析,避免上当。
2、通过政府网站、工商登记资料等查询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其从事的集资活动是否获得相关批准。
3、对照银行贷款利率和普通金融产品的回报率,考察投资项目回报率是否偏高。
4、多与懂行的朋友或专业人士交流、沟通并且审慎决策。
综编自央视财经、ZAKER、搜狐网
同时小编还致力于帮助大家普及各种贷款类常识问题,用户在申请贷款时会遇到不同还款方式的贷款产品,由于利率的表达方式往往不一样,比如说有:日息万分之五、月费率1%等等,因此很难比较出几款产品究竟哪款更省钱。有钱花推出的比价神器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贷前使用有钱花比价神器测一测,能快速计算出贷款的真实成本是多少,实际的利率有多高,帮我们节省息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