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莫非 | 来源 消金时代(ID:cftimes)
保险公司在消费金融市场中的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从保险底层的属性来看,它本身就可以天然地成为信用中介,真正通过信用中介为资金方连接资产,为资产方连接资金。”众安保险常务副总经理王敏在近期举办的众安保险2019开放日金融分论坛上的演讲道出了原因。
保险公司通过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为消费金融构建第二道“风控”防门,发挥增信价值。因此,融资性信用保险业务规模的持续增长,也与国内消费金融市场的崛起息息相关。
依据中国保险年鉴数据,2012年我国信用保证保险保费收入为107.54亿,2017年为416.9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1.13%。
新的机遇出现在2017年,当年年底,《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发,该通知规定资金方需从持牌担保机构寻求担保,或者通过购买保险来保障条款中所约定的风险损失。
从“增信”这一金融功能来看,保险公司相对担保或保理机构在风控体系、科技投入水平等因素上具备相对优势,信用保证保险越发获得青睐,活跃在消费金融的舞台上。
有报道显示,2018年保证保险同比增速达70.09%,在产险所有险种中增速居首位。
而在不少保险公司里,信保业务已然成为重点项目。
平安财险2018年年报显示,信用保证保险的保费收入为331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13.4%,在各险种收入里排名第二,仅次于车险业务。阳光财险2018年年报则显示,信用及保证保险当年保费占总保费收入的20.9%,同样在各险种收入里排名第二。
普惠金融存三瓶颈,科技是最大变量
信用保证保险在金融普惠过程中的价值在于,让商业银行覆盖不到的中低收入人群也能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
而要真正实现金融普惠,还面临很多难点。
王敏表示:“金融普惠面临三个瓶颈,一是风险识别的难度比较大,风险识别的成本比较高;二是金融普惠将服务更多长尾客群,更多小额信贷需求,这些需求的方式是具有多样性,因此需要用标准化的产品在更大维度上找到这些用户,导致获客难度比较大,获客成本也比较高。三是市场变化到今天,仍然还是有科技的红利在。这是一个比较难解决,而且是需要一直解决的一个问题。”
王敏也指出了破局关键,他表示,在当前,最大的变量就是科技。
通过科技的方式去连接更多的数据,通过科技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更好的加工,通过科技的方式去发挥数据更大的价值,可以降低风险识别成本,提高风险识别的效率。并且通过科技,将一些场景进行结合,能在场景端满足用户的信贷需求。
以前述众安保险为例,王敏总结道,众安保险在实践中重点打造场景搭建能力、连接能力、服务能力,发挥融资增信和缓释风险的作用。截至2019年10月,其累计合作持牌金融机构超100家,累计授信超1000亿。
门槛提升,持牌趋势下的信保业务发展可期
众安保险发布的《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行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我国信用保险从业主体数量较多且不断增长,2013年我国从事信用保险业务的主体共计19个, 截至2017年年底已增加至32个。
但市场的马太效应尤为凸显,信保业务市场显示出了较高集中度。
《白皮书》显示,2017年保证保险保费市场占比前三的分别为平安产险、阳光产险、人保财险,整体占比总和为77.82%。 信用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前三名的公司则分别为人保财险、众安在线、中银保险,整体占比总和为61.92% 。
前文提到,科技能力是普惠金融的关键变量,也就意味科技能力也将成为信保业务开展的内生驱动力,而监管则为信保业务再划门槛。
监管多次作出相关规范,并提高信保业务门槛。银保监会曾在2017年发布《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今年11月,多家媒体报道银保监会对上述《办法》进行全面修订,并下发《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保险公司的资质、偿付能力、独立风控等方面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趋严的背后,其实也暗含监管层的期许:参与相关业务的保险公司,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点,为消费信贷提供融资支持,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2019年,持牌经营成为消费金融领域的关键词。持牌的保险公司在连接借贷需求与资金上,优势凸显。也有持牌金融机构人士向我们表示,出于控制风险的角度,其计划继续提高管理资产附加信用保证保险的比例,信保业务的发展可期。
但我们也能看到,无论是科技能力的积累差异,还是监管的趋严,都意味着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市场参与者还将加速两极分化,优胜劣汰。
王敏指出,能否有效填补空白、提出解决方案、建立差异化的核心能力将成为能否推进普惠金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