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人民日报发布了一个微博互动话题:2020年不月光!给90后的理财计划。这个话题在微博上已经引发了1.8万的讨论。微博上网友们一边比惨哭穷,一边感慨着生活的压力。有人调侃说“快过年了,年初定的5万的攒钱计划只差了8万了”“我已经花光未来30年的钱买房子了”。
其实,早在今年2月央视公布的90后“财貌”图谱中显示, 90后受访者超过八成的月薪在都在1.2万以下。其中,月收入3000元至8000元的人数占比达到了一半,并且有三成的受访者是月光族。
当我们赚钱的能力无法随年龄、物价等比增长时,大部分的90后沦为“隐形贫困人口”。收入低仅仅是90后穷的一方面,负债高才是更高阶的穷法。
90后资产现状
《2019年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1、近6成工作90后拥有实质性负债,比例高于其他年轻人群
虽然不同年龄段的年轻人都有很高比例正在使用信贷产品; 但是去除“支付工具”的因素之后,工作90后仍有57%的比例存在实质性负债;这一比例远高于在校学生的21%和工作95后的39%。
2、高知高薪人群的负债比例显著更高
一线城市、偏高收入、本科以上、有海外经历的年轻人会更多地产生实质性负债。
3、6成学生和近8成上班族每月能存下10%以上的收入
有32%的年轻人表示有明确的存款计划。此外,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每月新增存款比例也有明显提升。
90后信贷消费主要用途
于此同时,《2019中国“90后”消费金融发展现状监测报告》显示:
购物和餐饮为90后的主要消费场景,其中购物就占了53.5%。由此可见,中国的90后、95后年轻人正成为消费主力,他们有着成长发展的需求,有着追求品质生活的愿望,而信用消费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途径。
针对90后脱贫困难的现状,在这里帮90后分享几点实用的攒钱技巧。
5条实用的攒钱技巧
1、收入“三分法”
每月收入大致分为3个部分:
生活费占1/3:即房租、水电、通讯、柴米油盐等必要开销,保证不用这部分钱;
储蓄占1/3:存入银行,无特殊开销时尽量少动用;
活动资金占1/3:根据目前的生活目标较为自由地使用,如用来旅行、购物、聚会或投资等。
2、10%法则,强制储蓄
储蓄的“10%法则”是指确保把收入的10%拿来储蓄,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如果手头有宽裕,可以将存款比例提高。
储存原则:应该长期备有能维持3-6个月基本生活的活期存款。
3、学会记账
记账能让你看到自己每月的钱花在了哪里,分析必要支出和非必要支出,让你的消费更“量入为出”。你需要记的有:
每月收入;
每月固定支出:房租、水电等;
每天的日常支出:可分为三餐、出行交通、购物、其他;
非日常支出:如外出旅行等。
现有的房产、汽车等固定资产;现金、存款、支付宝等流动资产;股票、理财等投资资产;
4、控制消费
耐用品、常用工具、电器等要长期使用的东西,宁可买质量和品牌好的,不要附加功能,基本款就可以,这种东西省钱才是浪费钱;
过节、促销的日子关注一下各家电商,快消品可以趁做活动时一次多屯点;
每个月预估要用的钱,一次性取出现金保管,不要用没了再取,这样很容易不知不觉把钱用光;
多自己做饭,少在外面就餐;
无论如何,保证正常、有计划的消费,减少或不要团购、减少购买基本不用的超市大促销产品。
5、投资自己
对自己的培训也是一种投资。拿一些富余的钱用来学英文、会计、设计、编程等课程,或参加有用的线下活动、社交活动等,有助于技能成长、人脉积累,让未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
此外还要规划未来。对自己今后3至5年间的发展有一个预计和规划,比如1年后结婚买房,2年后买车,3年后开始养小孩等等;据此列出可能的重大支出,如房贷、车贷、小孩教育经费、自己和父母的保险费用等。
之后,定期检查你离这些节点目标有多远,从中判断你近期需要多少钱、可以承受多少风险。比如接近买房的阶段,你就要降低投资风险性,减少支出。
纵观历史,其实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艰难困苦之处。而90后的穷,也是这个时代的映射,90后的收入无法满足被消费文化刺激起来的消费需求。但无论如何,美好的生活总需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实现。
同时小编还致力于帮助大家普及各种贷款类常识问题,用户在申请贷款时会遇到不同还款方式的贷款产品,由于利率的表达方式往往不一样,比如说有:日息万分之五、月费率1%等等,因此很难比较出几款产品究竟哪款更省钱。有钱花推出的比价神器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贷前使用有钱花比价神器测一测,能快速计算出贷款的真实成本是多少,实际的利率有多高,帮我们节省息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