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每个人都已经深刻地和这个世界绑定在了一起,小到言行举止,大到隐私信息,都有可能被曝光在互联网之中。
那么在日常的金融交易过程中,除了银行、监管部门需要对我们的信息进行保护外,作为个人也要提高防范意识,避免安全事件发生。
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护好我们的个人金融信息呢?
个人金融信息,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开展业务或者其他渠道获取、加工和保存的个人信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财产信息、账户信息、信用信息、金融交易信息及其他反映特定个人某些情况的信息。
那么个人金融信息的范围有多大呢?
个人金融信息可以分为身份信息、财产信息、账户信息、金融交易信息和其他信息。
身份信息指的是个人姓名、性别、国籍、民族、身份证件种类号码及有效期限、职业、联系方式、婚姻状况、家庭状况、住所或工作单位地址及照片等信息。
财产信息指的是个人收入状况、拥有的不动产状况、拥有的车辆状况、纳税额、公积金缴存金额等;
账户信息指的是账号、 账户开立时间、开户行、账户余额、账户交易情况等;
信用信息指的是信用卡还款情况、贷款偿还情况以及个人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反映其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
金融交易信息指的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付结算、理财等中间业务过程中获取、保存、用存的个人信息和客户在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发生业务关系时产生的个人情况等。
其他信息则是个人消费习惯 、投资意愿等对原始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所形成的反映特定个人某些情况的信息以及与个人金融情况相关的信息。
那么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的呢?
第一种是随意填写个人资料。比如参加街头填问卷、网上填问卷等活动,或者参加网络抽奖的时候填写了详细的个人信息,参与这些小活动均有可能泄露个人金融信息。
第二种是网络泄露。这种泄露一般是无心的,一个带有定位的图片可能会暴露家庭住址。一个聊天截图可能会暴露手机号、、姓名、职业,庆祝生日的蛋糕上或许有你的身份和年龄,这些无形中泄露了个人信息。
随意连接不安全的无线或者扫不明的二维码。免费无线以及可能成为木马病毒的载体,通过这个渠道,不法分子可以盗取用户手机号码、银行卡号、交易密码等重要个人金融信息。
个人金融信息被倒卖或者盗取遭致泄露。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或者盗窃设备窃取用户信息,黑客攻击系统获得用户信息或者相关工作人员倒卖用户信息,这也是一种信息泄露的渠道。
如何保护自身的金融信息安全呢?
1、不要将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卡等转借他人使用。
2、在日常生活中切勿向他人透露个人金融信息、财产状况等基本信息,也不要随意在网络上留下个人金融信息。
3、不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办,尽量亲自办理金融业务,谨防个人信息被盗。
4、提供个人身份证件复印件办理各类业务时,应在复印件上注明使用用途,比如办理信用卡时,要写“仅供办理某某银行使用”。
5、不要随意丢弃刷卡签购单、取款凭条、信用卡对账单、快递单据等。写错、作废的金融业务单据也要撕碎或用碎纸机及时销毁,不可随意丢弃。
6、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号码、手机短信和邮件。警惕向你询问个人金融信息的电话及电子邮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向他人透露自己的银行账户、卡号、密码或向来历不明的账户转账,如遇到此类情况,应予以拒绝,必要时立即报警。
7、为手机安装有效的安全保护软件,不要在社交平台上随意接收别人发来的、链接和APP , 以防手机被木马病毒入侵。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手机短信中的校验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