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社保都不陌生,现在的上班族基本都有参加社会保险,职工每月在发工资时都会扣除一笔社保费用,这个社保费用是根据社保缴费基数以及社保缴费比例来确定的。
各地区每年都会公布当年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大部分朋友都不清楚,社会保险基数是如何确定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根据相关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失业保险的职工,社保缴费基数根据本人上一年度的月平均工资来确定,也就是说,职工本人的工资越高,那么社保的缴费基数也就越高,相反的,本人工资越低,那么社保缴费基数也就越低。
但是为了保障职工社保缴费的相对平衡性,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规定,社保缴费基数存在上下限,社保缴费基数的上下限根据当地公布的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来确定,最低缴费基数为社会平均工资的60%,最高缴费基数为社会平均工资的300%。
由于各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不同,所以社保缴费基数氛围也存在不同。例如某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为3000元,那么社保缴费基数为1800-9000元。如果职工工资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60%,或者过高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3倍,那么则按照当地社保缴费基数的下限或上限来缴纳社保费用。
很多单位为了节省成本,无论职工本人实际工资多少,都会按照当地的最低标准来为其缴纳社保费用。自2019年1月1日起,社保费用改由税务部门开始征收后,由于税务部门掌握这企业发放薪资的情况,所以这种现象会逐渐避免,单位将严格按照职工上年度的月均工资来确定其缴费基数。对于新入职的员工,或者是工作还未满一年的职工,根据社保局相关规定,这种情况下社保缴费基数将按照职工入职第一个月的工资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