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胡小媛 | 来源 慢钱财商微信公众号(ID:mqcs999)
套路如此多娇,引无数投保人竞折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险正走进千家万户。保险种类繁多,不仅能“以防万一”,有些还能孳息生利,保障理财两不误。不过,保险中的“坑”也随之越来越多。
熟人的“坑”:
买之前你是大爷,买之后你是孙子
中国人最看重的就是人情世故,熟人情面。所谓只要关系到了,没有办不成的事。某些保险销售人员的销售理念就是如此,全然不管顾客合不合适,产品好不好,先给你打感情牌,热情到你不买都自我不好意思。
看看下面两个身边真实案例:
A先生:
小时候,一镇上的老师(兼职卖保险),天天以家访的借口来我家里给我爸推销保险。我爸不想买,就每天故意在外面忙到很晚才回家。哪知道这位老师也每天在我家等到很晚,还带各种水果等礼物给孩子。表面上聊一些她在学校是多么地关照我,最后每次就聊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保障,作为家庭顶梁柱的我爸,一定要给自己买份保险。后来,我爸心里觉得烦了,也不太好意思得罪孩子的老师,就买了一份。每年都交不少钱,80岁才能领每月1800多块钱。后来,这个老师去了外地,有一次她说漏嘴,说我爸买的那个保险其实没什么作用。
B女士:
我妈妈买了一个保险,是我家邻居推销的。邻居是卖保险的,说可以保一种险,保到75岁就连本带利回钱。每年交1万,交十年,然后每两年给3000元。我妈妈60多了,说是到她75岁时连本带利回钱。 后来保单写的我名字,我才30,保险那个邻居不认账,非说到我75岁才回本这10万,那就是还有45年时间。我妈已经交了4年了共4万块钱,家人都想劝她退,可是那个邻居翻脸不认人,说退可以,4万就算白交了。我问当初怎么会写我名字?我妈说当时邻居告诉她别写自己名字,最好写儿女的。妈妈是没有心机的人,也没多想……哎,说什么都晚了,没有证据。
保险不是不能买,而是买之前一定要弄清楚。不一定是推荐给你的保险有问题,而是推荐给你的人有问题。尤其是熟人,你觉得不买还不好意思,而对方的目的可能只为业绩,根本不管产品是否对你真实有用。
除了推销人员给的坑,其他很多人被坑是被带入了买保险的误区。我国目前的保险行业还不是完全健全,鱼龙混杂,保险的水很深,如果不懂的话,很容易掉坑,很多人白白花了几十万最后什么也没保到,大多就是陷入了买保险的误区。
买保险都有哪些容易陷入的误区呢?
误区一:大而全保险
所谓的大而全,可以想象一下水果拼盘,就是很多险种打包在一起给你,美其名曰,交一份钱,保多种险。
看似一张保单可以搞定所有保障,感觉真是划算……但真相是,大而全的保险其实并不全。
这种大而全保险,可能存在两个风险漏洞。
1)降低保障功能
多个险种绑定在一起,保障之间往往互相牵连,可能出现理赔了一种保障,另一种就失效的情况。
比如,某份保险里面承担寿险功能的保额是30万元,承担重疾险功能的保额是29万元,老王在保障期间发生了重疾,然后获得29万元的赔偿,等他去世后,寿险那部分的保额只能赔给他1万元。
2)保费高但保额低
保障内容这么多,保费自然就很高。但最坑的是不仅保费贵,而且保额还低。同样是30万元的重疾险,纯保重疾的保险每年可能只需要交两三千,但是大而全的就要花上万元。保费白白交了,一旦出事情,30万可能还不够用。如果是纯重疾险,上万元的保费可以买到30万的几倍保额了。
误区二:全给父母、孩子买,自己“裸奔”
临近30岁,很多人步入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时代。操心车贷房贷,柴米油盐之外,还要担心父母的身体健康,一场病拖垮一个家的事情网上到处都是;孩子的教育费用也是最头痛的事情。因此,很多人都开始为父母、为孩子买很多保险,却忽略了自己。
一旦自己出现意外的时候,因为没有买保险,整个家庭将随之陷入危机之,不仅没了经济来源,老人孩子保费没人续交,严重的还可能给家人们留下巨额债务。
首先,从经济的角度而言,年轻人的保障绝对比年迈父母、小孩的重要。家庭保障,必须先完善家庭经济支柱的保险,因为经济支柱是保证家庭正常运作的人。
误区三:理财型保险,理财保障两不误?
“你养我十年,我养你一辈子”,比如:
交2万返6144元一辈子!
交5万返15362元一辈子!
交10万返30724元一辈子!
交100万返307240元一辈子!
年金可取走,如果不取出则进入保底3.5%万能账户,现行5.5%复利滚存!万能账户存取像余额宝一样方便!
如此诱人的广告宣传,总能忽悠很多非专业、非行业的人。自己手中的几万块,在销售口中分分钟变成“几百万”,既能保障风险理赔,还能理财赚收益,实在是太划算。
但是,这并不是说一次性缴费2万就会返还6144,而是需要连续缴费10年的,也就是每年都需要交2万。
例如,每年缴5万,每年返还5000,相当于每年有10%的收益,是不是超级划算?
但真相却是:
第1年:本金5万,返5000,收益10%。
第2年:本金10万,返5000,收益5%。
……
第10年:本金50万,返5000,收益1%。
看收益要看整体的平均收益,不要被第一年高额返还所诱惑。保险理财的优势是安全、稳健和持续的现金流,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至于收益,都是经过精算师算过的。这类产品几十年平均下来每年收益一般都是在2%-5%之间,有的甚至不到2%。
所以,暂且不考虑几十年下来是否能跑赢通货膨胀,仅靠一份保险来养老,可能还不够!再说,有几十万的本金,拿去理财,随便都比2%的收益高,而且是投几十年,利息也远远不止保险的2%收益。
在如今这个社会,很多国家的保险机制都在逐渐健全,人们买保险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保险买的好,确实可以分散风险、转嫁风险。那么怎样才能不掉坑,遇到良心的保险员,买到真正适合自己或家人的保险呢?坚持以下五大原则,少踩很多坑。
坚持五大原则,少掉坑
1)先大人,后小孩
很多家庭的第一份保单,往往是给孩子 ,希望他在面对风险时能有个保障。不过随着保险意识的增强,我们发现:“大人的保险应该先买,因为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保障!”大人是家里的顶梁柱,是经济支柱,一旦大人有了风险,孩子将失去所有依靠。
2)先保障,后理财
很多人在购买保险时,把分红功能看得挺重。有时候会出现“靠保险发财”的想法。其实不管保险的形式如何变化,保险的基本功能不会变,那就是抵御风险,如果想要靠保险获得更高利益,就很容易误入歧途。
3)投保顺序:意外、重疾、寿险、医疗、教育或养老
意外险是每个人首先应该考虑的,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一辈子都能平安。现在的年轻人、中年工作,生活中都存在一定或高或低的风险。如果一旦发生意外,整个家庭将随之陷入危机。
重疾险越早买越好。很多人是到了30-40多岁才考虑重疾险,重疾险的保费都是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年龄大了,费用高保险期也短,也就是说买迟了不划算。大多是满50岁就不能再买了。
4)年保费支出为年收入的10-20%,保额设定为年收入的6-10倍为宜
意外,重疾,医疗,养老,教育这么多的保险,都想买,钱却有限,到底买多少合适呢?
一般年保费支出为年收入的10%-20%,比如一家人一年的收入有10万,那么家人的保费支出大概在1-2万。保额设定为年收入的6-10倍为宜,如果你的年收入在10万, 那你的保障可以做到60-100万。
当然,这里我们只针对普通工薪阶层,那些年收入上千万过亿的土豪另当别论。
5)保险不一定一次性购买到位,购买保险要做好规划
意外险可以全家都买,其他的看经济条件先给家庭经济支柱购买,再逐步完善。保险缴费一般都要持续几年,十几二十年,要考虑到未来收入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做好规划。尽量安排好购买保险的月份,不要挤在一起,便于资金流通。
推销本身并没有对错,只要使用恰当,把话说到客户心窝里,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如果过于带有误导的成份,那么投保人总有一天会醒悟,原来这份保险根本不适合自己,保险都是骗人的!行业风气也就是这么带坏的。所以,只有不骗人、不坑人、换位思考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专业客观的帮人解决问题,即使别人知道你是在卖保险,也会非常的心安、放心。
保险本意是一种保障机制,是用来规划人生财务的一种工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的支柱。
从经济角度看,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从法律角度看,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是一方同意补偿另一方损失的一种合同安排;从社会角度看,保险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精巧的稳定器”;从风险管理角度看,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
产品本身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所谓的套路和陷阱都是掺杂了各方利益的人性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