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之家讯 近日,美股上市P2P平台宜人贷继7月完成5亿元实缴增资后,再度推进增资事宜,将注册资本金增加至10亿元,掀起了社群关于网贷平台增资的讨论。
据网贷之家统计,从今年4月增资潮兴起至今,4个月内共有39家平台发布增资公告。39家平台中,公告新增注册资本达10亿以上的平台有7家,其中完成实缴的有3家;公告新增注册资本达5亿以上、10亿以下的平台有19家,其中完成实缴有8家。不少平台像宜人贷一样,在几个月内连续增资。
在网贷行业整体流动性下降的行情下,平台增资加码的依据是什么,各地标准是否统一?
增资具备什么意义,是实力强大的证明还是障眼法?
本文将为你一一梳理。
增资依据和各地标注
关于增资的消息,最早可见于今年4月新京报的报道。
4月18日,新京报记者从参与网络小贷及P2P网贷新规征求意见讨论的多方机构人士处核实获悉,新规要求经营网络小贷业务的小贷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资本;通过表内方式融入资金的,融资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5倍。联系今年1月流出的175号文,明确提出“网贷转型的三条路,助贷、网络小贷或者资产管理机构。”部分网贷平台增资至10亿,显然是为将来转型网络小贷,多条腿走路做准备。
恰逢此时,《试点工作方案》流出。
该试点工作方案将平台按展业范围划分为省级和全国区域两类,指出省级平台实缴注册资本不少于5000万元,全国性平台实缴注册资本不少于5亿元。随后,许多平台为达硬性门槛,纷纷发布增资公告。
今年6月,据网贷之家获悉,北京地方监管部门曾放出口风,在备案试点的基础上采取更为严格的方案,如实缴注册资本金需达到10亿元,但该方案并未最终确认。至此,多地平台密集增资的政策依据已经能看出脉络。
目前网贷平台增资潮加码并不仅是为了备案,也是为转型铺路。不管是转型网络小贷还是消费金融,未来都是“持牌机构”,设立门槛、杠杆要求不会比网贷要求低。
增资具备什么意义?
笔者在留言和社群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评论。
监管部门在对网贷平台注册实缴资本金做出要求时,同时要求资本金需为股东自有资金,不得以委托资金、债务资金等非自有资金入股。
这样的要求可以压实股东责任,筛选有实力的股东,是互金领域“强监管”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
但增资不等于监管颁发牌照,这点在备案文件流出时,网贷之家就解读过。
实缴资本流程:往往平台把钱存入公司账户后会去找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再把验资报告在官网公布。
但验资报告是有时效性的。这个报告只能证明验资那时候确实平台账上有这么多钱,但验资之后,平台还是可以把钱抽走的。
有的公司并没有这么多钱,为了证明实力就从别处先拆借来一笔钱放到公司账上,等验资报告一出再把钱挪走。
开公司的,在注册时都会尽量将注册资本金报高,可以彰显实力,所以前期在即便没足量资金的也会找人垫付资金,等验资好了,这笔钱自然就抽走了。
现在的市场环境里,互金平台哪有不缺钱的? 再放大一点范围,做生意的老板有几个能看着账上躺几个亿的资金呼呼大睡?
在出借人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迷信增资的平台就能备案或者就很安全。然后有一些平台甚至是头部平台如果还没有增资,就在质疑该平台是否资金困难或是不打算备案,而听闻哪家平台增资了,就立马跟风投资。
这样的心态和风气很不好,会使大部分投资人进入一个误区,过分夸大和迷信增资带来的实际作用。
对此,网贷之家研究中心主任张叶霞提醒:“对于出借人来说,应理性看待平台增资和重点关注是否完成实缴,另外虽然增资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平台的资金实力,但其实出借人很难知道实缴资本金的真正资金来源,而且注册资金本仅是备案的必要条件,故当前出借人仍应重点关注平台资金流动性、合规性、资产质量、舆情消息等。”
网贷试点推进速度
投资人关心增资,实则是需要利好消息强化信心。毕竟,说好备案时间节点一再拖延,合规检查又未大范围完成。
7月初的时候,中国互金协会发布消息,说北京网贷行业合规检查有序推进。部分机构正在根据检查过程中的反馈,进一步整改完善,为基本合格纳入监管做好充分准备,也有部分机构已经或考虑启动良性退出程序。
目前全国各地来看,北京的态度较为中立,厦门对于网贷备案的态度较为积极,其他地区相对消极,大概还是要等北京等网贷机构集中的地区理清所辖机构状况后,才会实质性地推动进程。
而之前监管提出“三季度三降,四季度试点”的时间表,可以想见,未来一段时间,监管及媒体报道的重心都会在清退上,对于行业翘首以盼的“首批备案试点的平台名单”还需更多等待。
注册资本5亿及以上的平台名单
(按注册资本金额降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