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康波中选对的,看金融资讯选康波财经
贷款攻略 信贷 P2P平台转型迫在眉睫 前面的三条路走得通吗?
P2P平台转型迫在眉睫 前面的三条路走得通吗?
摘要:平台到底应该往哪里转?目前看依然有机会,还可以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是,时间已经不多,而转型之路也就剩下三条:消费金融、网络小贷、助贷。
平台到底应该往哪里转?目前看依然有机会,还可以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是,时间已经不多,而转型之路也就剩下三条:消费金融、网络小贷、助贷。


网贷行业即将面临大规模的退出、转型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从之前监管释放出来的信号看,良性退出、转型是主要方向。在今年年初,还有大部分网贷平台想要坚守最后的“阵地”,随着4月“网传版”的备案细则流出,不少平台也纷纷开启“备案”,将注册资本提高到5亿以上。然而,各个平台的行动,最终等到的不是备案,而是清退、转型。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目前增资5亿以上的平台就具备了一定的转型条件。

从行业角度来讲,不管是出借人、行业人还是媒体人,其实还是都希望网贷P2P能够继续的做下去。毕竟,如果通过备案,P2P本身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也有一定的市场前景。从理财角度来分析,高净值客户的需求往往是多样性的,单一产品很难满足需求,它无法对高净值用户做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而散户、净值较低的客户群体,单一产品就能满足他们的财富需求,尤其是定期、固收类产品。所以,面对散户、小额出借、投资者来讲,P2P依然有市场。

然而,在面临退出或转型的网贷行业中,大部分从业者还想做最后的努力,依然是选择想去转型,不放弃经营多年的“阵地”。

平台到底应该往哪里转?目前看依然有机会,还可以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是,时间已经不多,而转型之路也就剩下三条:消费金融、网络小贷、助贷。

一、信用借贷依然是主流

首先说一下目前的行业背景,不管是消费金融、网络小贷还是助贷,依然是信用借贷为主。说到底,目前甚至以后的五年之内,依然是“信用贷”的天下,信用贷款依然占有个人贷款的9成以上。

车辆抵质押、房产抵押这种以“抵押物”作为担保的贷款,风险虽然能够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长期看来,其规模一旦做大,轻资产也就变成了重资产,如果出现极端风险或者是行业清退,在短时间之内就无法处置。同时,抵押贷的灵活度较低,借助互联网开展个人贷业务,抵押贷依然要有线下(做抵押),无疑负担太重。

其次,从整个金融大环境来说,国家给出一定政策扶持和鼓励小微企业发展,很多小微企业主也是以个人名义在传统金融机构进行借贷业务。传统金融机构针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人的零售业务,已经改变了风控审核角度:从之前看抵押物、看流水,变成了看信用、看市场前景、看税收,轻抵押、重信用、看需求成为了现在的主流。如果按照原有的模式,用互联网做抵押贷路会更窄。

无论是消费金融、网络小贷还是助贷,一定是以信用借贷为前提。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消费金融公司有明确的政策指引,网络小贷和助贷还是“雾中花,水中月”。

二、转型消费金融基本上没戏

说句大实话,网贷平台转型消费金融基本上没戏。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消费金融门槛较高

所谓的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请大家注意,消费金融公司是金融机构。虽然不能吸储,但是能够“放贷”,并且是银保监批准设立。说的通俗一点,银保监批准设立不管是对从实缴注册资本还是运营人员从业要求上都比较高,股东背景一般的网贷平台很难达到其要求。

第二、消费金融已是红海

消费金融公司,不管是持牌还是非持牌的,目前来看,其业务布局已经相当广泛了。电商类的“白条”、旅游类的“先旅游后消费”等业务,已经完全渗入了消费者市场,如果网贷平台去做消费金融,很难再做到“见缝插针”。大多“银行系”的消费金融公司,也占据了半壁江山,网贷平台不管是从市场角度还是从产品角度,都很难再去竞争。

第三、转型难

这一点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直接的一点。

暂且不论股东背景、实缴注册资本、业务模式。作为银保监会批准的金融机构,按照中国的金融监管准则,必须要看“过往历史”。如果网贷平台要转型消费金融,首先要清理掉所有的投资端口,并且完成兑付。也就是说,你要不留风险的全部“砍掉”,并不带有任何与消费金融无关的业务,才能批准你设立。短时间内,想要完全清理掉投资端且不留下任何隐患、任何风险,这非常困难,这也就是网贷平台转型消费金融最大的阻碍。

所以,未来绝大部分平台需要转型的是网络小贷和助贷。

三、雾中花——网络小贷

网络小贷的政策依旧不明朗,从2017年对网络小贷的监管收紧以来,网络小贷如何新设?如何做业务?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依旧不清晰。银保监会四月份发布今年的“工作计划”中表示,今年会从新修订颁布网络小贷的监管政策,重新对这个行业进行定义。从这个角度来讲,监管还是给网贷平台留了一条退路。

虽然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地,也可以看到具备一定条件的平台开始做转型准备。然而,乐观估计,整个网贷行业能够成功转型的网络小贷的不到20家。大部分平台依然会面临着清退,网络小贷也并不是平台想转型就可以转的。

首先,平台受制于技术和场景的限制,有的平台本身并没有技术,没有完全的风控技术、也没有完全的贷后管理技术,同时也没有消费场景。未来,网络小贷的监管政策中,肯定会对风控进行单独的要求,大数据风控怎么用?如何用?虽然未来是信用借贷的天下,但是监管也会要求其“门槛化、场景化”,以此来区别“现金贷”。

其次,网络小贷是以自有资金形式对外进行放款的,根据目前的可靠消息,实缴注册资本金在10亿以上。就算是杠杆率加到5倍,最多最多也就是60亿不到的盘子。这样以来,放款量被控制,利率也被控制(监管后放到36%几乎不可能),说的通俗点,没多大意思了。说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好比一口大锅,里面都是好吃的,你想吃可以,但是饭碗给你换成小碗。

最后,网络小贷一旦纳入监管,肯定会设有三大红线:不得非法集资、不得高利贷、不得暴力催收。最后一点,不得暴力催收最为重要。目前来看,涉及到网络放款的几乎也都涉及到了“暴力催收”。但是通过网络放贷,在催收上只能进行电话催收,如果电话催收过多,就容易引起“软暴力”。这个问题不解决,以后没法长期的做下去。所以,如果转型网络小贷必须要进行风险前置,这样一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风控和业务(产品)如何调和的问题。

四、身不由己的助贷

目前,市场上多数的平台都是以助贷为主。但是,也有一些网络贷款、助贷是以校园贷为主。校园贷的红线坚决不能踩,否则日后肯定会收到严厉的监管。

目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助贷这种业务模式应该不会被监管部门直接监管,目前没有任何监管部门对助贷负责,但监管可以去监管助贷的资金来源。从市场上看,助贷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金融机构的银行资金(中小银行)、信托资金。

此前,浙江省银保监已经出台政策,不允许城商行、农商行的资金出省,如果这个政策蔓延到全国,那对于助贷来讲就是釜底抽薪。信托的新规目前还在酝酿中,没有正式落地,但是完全使用信托资金也只是暂时的(你千万别当监管是傻子)。所以,助贷的最大问题在于,资金并不是自有资金,不受控制。

而且,从整个金融风险防控角度来讲,助贷资金是借用的金融机构资金,容易引起风险外溢。虽然助贷公司从中做了隔离,但是一旦产生大面积的违约,最终受损的是金融机构。况且,向助贷提供资金的一般都是小型的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为了快速地扩张的业务与互联网机构进行这种联合放贷。如果风险暴露,让原本就资本充足率不足的中小银行雪上加霜,也就直接加剧了金融风险。

所以,监管对助贷可能不会直接管理,但是会管理资金源头。

最后,对于转型的网贷平台,可以采用导流+网络小贷的模式,导流一部分去金融机构,然后截留一部分给自己放贷。网贷平台的优势在于坐拥流量,并且能够准确的刻画出用户肖像,对用户进行分类。所以,借助自身优势去做分类导流和放款,是最有效的选择。

热门贷款产品
  • 利率低 额度高
  • 3分钟极速到账
  • 灵活借还,按日计息
  • 22周岁-55周岁
  • 信用情况良好
    信贷 更多
    最新资讯
    P2P平台转型迫在眉睫 前面的三条路走得通吗?
    资讯
    问答
    ×
    您在哪个城市工作
    机构仅办理当地工作人士申请
    北京
    其他城市
    康波财经
    值得信赖的贷款资讯平台
    联系方式:kangbocaijingxz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