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退”作为2019年延续的主旋律,在网贷行业处于持续进行时的状态。
各地监管也是消息不断,近期动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发布清退名单。比如宁夏省取缔了首批18家机构的P2P业务、北京朝阳区互金协会发布区内首批19家失联机构的提示;
二是抓紧数据接入。比如山西、安徽对未纳入实时数据监测网贷机构进行了清退处理。
毫无疑问,P2P网贷已然成为一个只出不进的存量市场。有未经消息的传闻称,今年10月前,P2P行业将不会出现盖棺定论的大动作。现阶段存量玩家都有哪些选择?这篇文章,晓典将总结三类主流模式,用尽量浅显的语言举例阐述。
一、坚持主业+拓展助贷
为什么会有“清退”这个动作?不到迫不得已,其实平台是不想主动离开这个行业的。尽管三降背景下平台存在展业障碍及盈利困难,但前期平台投入七七八八的合规成本过多,身上又背负着难以短期消化掉的存量借贷业务,不能够完全斩断前缘。
坚持留下,似乎成为了最为惯性却又最难的那个选择。
现在的P2P网贷行业,并不是老板们想要留下就能留下。尽管行业迄今尚未设置清晰明确的准入门槛,但不难发现,监管正通过“清退”这一方式将不合规玩家倒挤出市场轨道。
能够留下的玩家们也不会坐以待毙,因此助贷自然而然成为了当前行业的新风口。可能有读者对助贷不是很理解,简单来说,P2P是散户出借人把钱,借给一个一个的借款人,助贷只不过是把散户出借人的钱换成了机构资金,比如银行、信托这样的机构等。近期头部平台在机构资金的引入上动作频频,例如拍拍贷、玖富、小赢、麻袋等等。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借款人还是那些借款人,借贷需求并不会凭空消失;但是散户资金方可能面临的两种情形,一是在三降的背景下规模萎缩;二是散户资金须经由银行、信托等持牌机构通道加持才能够最终进入到最终借款端。以上可以解决某些读者存在的、关于为什么多数实力玩家在退出转型时是做纯资产端,而非纯资金端的疑问。
可能有读者会存在另外一个疑问,就是实力玩家既然有做纯助贷的能力,为什么不干脆选择纯助贷,还在P2P领域继续坚守呢?其实,投资人做投资,会考虑尽可能分散风险,机构投资也不例外。过于依靠机构资金,尤其是单一机构资金来源,面临的局面很像“单一最大投资人”这个指标比例爆表,一旦合作出现嫌隙,
对于专注资产端的平台而言可能会造成致命的打击。
因此,真正有实力的玩家,其实是能够“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既能在P2P这端吸引到散户出借人,又能在机构端吸引到机构投资,二者根据市场情况组合调节,在有助于平衡资金成本的同时,也有利于向借款端及时反馈放款结果,在借款用户间形成良好口碑。
“导流”在媒体报道中使用得比较多,简单理解起来,就是打广告。
众所周知,从事金融业务是需要门槛的,拥有监管部门及相应的监管流程。但是打广告可就不一样了,影视剧里可以植入广告、写字楼/出租车屏幕可以植入广告、互联网平台,也可以使用流量优势来吸引别人打广告。简而言之,金融业务的从事需要门槛,打广告并不。
有读者会问,金融理财业务打广告,那算不算代销?代销不是也需要门槛吗?
那么反问你一句,P2P的返利平台,你见过需要什么门槛吗?
实际上这个问题,晓典曾经在此前的一篇文章——《案例解析:P2P可否向“理财超市”转型?》中有所阐述。如今的BATJ等互联网巨头,对金融领域向来虎视眈眈,通过发起设立、购买股权等各种方式横扫各项金融牌照,后面梯队的滴滴等也是野心不小,最近还对民营银行牌照有所图谋。而互金领域的头部平台形成集团的,旗下也有不少对各类牌照的布局,想做金融业务但缺乏牌照的咋办?如晓典在此前文章所述,通过点击链接跳转的方式给持牌业务“打广告”,整个流程最终还是在持牌机构设置业务环节来完成。跳转算不算代销,从平台方角度来看肯定不算,当然监管也没作出过专门的条例解释,因此在这一块尚属空白。
那就更不用说贷超了,更是处于空白领域。
前些天跟媒体老师讨论到贷超与高炮平台的关系和责任问题,贷超给高炮导流,看上去是存在原罪的,但贷超会自我辩解:我只是打广告的,我不知情啊,这是他放的高利贷不是我的等诸多理由和借口,就像曾经的小米导流野鸡平台、大V名人给问题财富平台站台等,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追责后果。
实际上,转型贷超的案例不是没有,不过多发生于中小平台的转型。大型平台一来资源较广,二来出于声誉考虑,通常还是会选择与持牌机构合作,比如在某些P2P平台也能看到的信用卡广告等等。
在晓典看来,贷超经营着平台类业务,本质上工作内容极其类似于“经纪代理”这一范畴,甚至有贷超亲自下场放贷。但目前,经纪代理这一概念尚未在贷款领域成形,尽管有“贷款中介”一说,然而并没有“贷款经纪”等官方规定,相关监管的空白给予了中小机构留存在借贷领域的一线生机。
三、解决方案+科技输出
相比前面两种情形,第三种恐怕是P2P最为罕见的转型方式了。
从平台角度,有这么一些想法:
一来,我有能力做纯科技输出,为什么我不能亲自来做业务呢?
二来,我做纯科技输出,客户资源在哪里呢?数以百计的大数据风控公司,头部格局已然建立,突围的方向又在何处?
因此,我们看到的P2P相关的科技输出机构,通常是作为集团的一个重要板块,从自身的业务经验孕育诞生后不断打磨历练,最终为其他机构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继续在集团内部的生态环境中得到运用。
再者,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不少P2P平台的高管、实控人都是借贷业务出身,专长领域更偏向金融,而对科技本身并没有特别深刻的了解,放弃金融业务转型纯科技输出,也并非他们的意向所在。
不过,或许新兴市场中能够拥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尤其当前十分火热的出海地——越南、印尼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能否在远离国内严监管的海外市场分得蛋糕,还需各凭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