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媒体报道,粤港澳大湾区“保险通”加速落地,消费保障型产品或先放开。事实上,近年来去香港买保险已经一度成为一股热潮。虽然受外汇管制等影响,投资理财性质的大额保单有所减少,但仍然有一部分人在购买保险时会考虑香港保险。那么,香港保险真的如传说中那么好吗?
内地访客赴港买保险超400亿,香港保险有什么优势?
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公布的2018年香港保险业临时统计数据,2018年由内地访客带来的新造保单保费为476亿港元。
虽然这一数据较前几年有所下滑,但整体来看内地访客带来的保费仍占到香港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的3成。
其实,香港保险与国内保险的分类几乎一样,有重疾险、意外险、医疗险、人寿险、理财险等,为什么内地消费者还要千里迢迢去香港买保险呢?
关于香港保险的卖点,目前传播最广的观点认为,香港保险的保费更低、理赔更容易,而且投资回报更高。
首先,保险的价格取决于其保障的风险发生的几率。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是,香港的人均寿命更长,整体的出险概率较低,所以保费也就更低。
其次,不少香港保险代理人都说,香港保险是“严进宽出”,就是说只要能够通过核保,需要理赔时不会有那么多的审核。说到理赔,“香港保险”是有地域限制的,如果要比较的话,也应该在同类产品中进行比较。
第三,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资本市场更发达,保险公司的可投资对象更多,范围更广,包括但不限于全球范围内的股票、基金、债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产配置。高自由度的投资,也能为客户赚回较高的回报。
此外,香港保单以港币或美元来投保、赔付的,通过购买香港保险业相当于有了港币或美元账户,实现全球资产配置。对于有海外工作、移民等需求的人来说,也非常有用。
香港保险虽好,但风险亦不可忽视
香港保险业并非没有缺点,但却被不少人忽略掉了。
首先,在内地买保险前的健康告知,履行的是“有限告知”原则,只需要回答保险公司提出的问题即可。而香港保险则须履行“无限告知”的义务,询问的问题非常开放,客户需要如实告知所有的健康状况以及过去的就诊记录。如果告知不全,只要被查出来有问题,就有可能出现拒赔纠纷。
其次,去香港签单是不受内地法律保护的。一旦发生纠纷,只能寻求香港的司法机关介入,请律师也只能请香港律师,维权成本较高。而且,如果你是在内地签的香港保险,属于“地下保单“,一旦发生纠纷,香港和内地的法律都不能保护你的权益。
此外,保险的预期分红全凭销售人员一张嘴在说,但最终拿到的实际分红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一旦销售人员牛皮吹大了,拿不到预期分红你也毫无办法。
最后,内地居民在香港购买的保单,赔款、保险金给付以港币、美元等外币结算,消费者需要自行承担外币汇兑的风险。假设每年要交5000美元,一旦外汇政策有变,换汇无门,你哪什么续期保费?而且,内地居民个人到境外购买人寿保险和投资返还分红类保险,属于金融和资本项下的交易,是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尚未开放的项目,再说了,大额外汇交易本身就会受到严格的监控,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
粤港澳大湾区“保险通”正式落地,有何影响?
2016年之后,香港保险在内地已经逐渐降温,香港保险业都很焦虑。“保险通”的提议就是香港监管部门首先提出的。
去年12月,香港金融发展局曾提出设立“寿险通”,以合作模式扩大香港在内地的保险业务。同时,去年年中,香港保监局主席郑慕智提出让香港保险公司在大湾区设立保险服务中心,长远希望推动内地和香港的“保险通”。
从目前行业内讨论的方向看,未来香港保险公司将有望在大湾区设立售后服务中心,服务内地赴港投保的客户以及在内地工作的香港客户。此外,更受行业期待的是,香港保险公司的产品能够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进行更少限制的销售。
目前,关于“保险通”的相关消息,内地监管部门尚未正式表态。不过有关专家曾对媒体表示,三地保险市场互通是必然的。
或许,我们可以推测,一旦以上设想真正实现,内地客户就可以在更加方便的在内地直接买香港保险,交纳新保费、续期保费及处理赔偿与分红等。特别是大多数客户都是期缴保费,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断供而蒙受经济损失。此外,若由服务中心代收保费,投保人无须自行汇款,大大降低外汇流失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