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后,她回到老家,在他老爹的努力下,进了体·制内的一家国企上班,走的是事业编制。
他们公司是当地一家通讯企业旗下的事业部门,基本职能就是做外联和展会,有什么事外包出去就OK了。
虽然平时工资只有3000多,但年中奖金至少10万+。
她直接的汇报领导是个40出头的大姐,平时私下自己有买卖,早上9点开车上班,公司里坐一会儿,转一圈,基本11点前就走人了——她得去照顾她自己的生意。
A说,他们领导大姐,就是为了腾出时间照顾自己的生意,才招了她这么一个年期的小姑娘,负责处理她原本的那些事。
再说另一个室友B。
B的家里没啥背景,普通人一枚。
毕业后,B没回北方老家,而是在这里找了个小的互联网公司,做起了最初级的运营,月薪5000,年底干得好,发双薪。
B每天要赶6:30的公交,做一个多小时的车去公司上班。
B没有固定的双休,隔周的周末与同事倒班休息。
于是,B和千千万万在这个城市怀揣梦想的普通年轻人一样,开启了“艰苦奋斗”的道路。
大约五六年之后,我们再聚会。
A的那家事业单位,已经被撤销了。
理由很简单,当地国企展开了职能优化,号召裁撤冗余部门和人员。
于是,他们公司成为了第一批的“冗余人员”。上面只一次性给三个月工资,不给安置,工作自己解决。
A现在在一家财务外包公司做会计,每天坐在一个小屋里辛苦地做账,每逢月末忙的要死,月薪4000,年底奖金未知。
她的领导,那位大姐,跟A在一家公司做出纳,而且还是A给介绍过去的。
B现在成为了运营经理,手下有6个人的团队,月薪15K,绩效奖金、年底奖金另算。
去体·制内工作,有国企光环加身,即便拿着最低工资,也足够体面,甚至会有一种幸福感、优越感油然而生;
去私企工作,每天累得要死要活,即便钱拿得多一些,但总觉得不够踏实,尤其面对体·制内的员工时,总感觉身份自动低一等。
但是,这是个变革的时代。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一个人在职场中过得太舒服,并不是一件好事。
总在舒适圈中待着,久而久之,你也就离危险不远了。
当时,当你面对一份压力大、不体面但相对高薪的工作时,你无法控制失业的危险,这会促使你产生学习的动力,进而促使你不断提高。
但反过来说,一份体面的、稳定的工作就很难给予你提高的动力,你可能会慢慢产生惰性。
所以,体面稳妥地拿3000,还是拼了命去拿7000,这本质上是一个人生规划问题。
面对一份体面、低薪工作,你要去权衡这份工作的稳定性、持久性。
在无法确定这份体面且低薪的工作有多稳定时,千万不要把一辈子押在上面,不然你的将来会出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