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粉丝问小编:我投的标的有逾期,平台是不是有问题?
仔细询问才发现:不是到期债转退出慢对投资人的逾期,而是平台标的底层借款人的逾期。可能很多人,还是没有接受,有借贷就一定会有逾期的常识。
当然也是被部分P2P平台的不实宣传给误导了:为了博眼球,博用户,一些P2P平台宣称自己是0逾期、0坏账,其实并不可信。
P2P网贷借款门槛较低,借款人多数是银行借不到钱,P2P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资质上不如银行借款客户优质。
银监会统计,截止2018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3%,P2P的逾期率则可想而知。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平台,宣称自己的逾期率很低(1-3%左右),甚至是0逾期呢?原因很简单,平台通过各种手段,包装美化了真实逾期率!
以小编的了解,P2P行业整体的逾期率不会低于12%!小贷公司的坏账率尚且在9%至12%左右,P2P行业的逾期率只会高于这一数字,不会比这个低。
就连监管部门都说:行业大部分平台所称的逾期率严重违反常识,甚至是自欺欺人。平台都是利己的,行业内也没有统一计算口径,平台往往是关起门来自己说了算,怎么好看怎么来。
一 平台怎么包装逾期率
01 借新还旧,风险滞后
当借款人到期还不上款的时,平台允许其展期续借,把本来到期的债权变成一个新的债权。既粉饰了平台逾期数据,又变相增加平台业务规模,一石二鸟。
对于这种情况:往好的方向想,是给借款人更多的还款时间,提高其还款意愿;往坏了方向想,借款人没能力还钱给再多时间也无用,早晚都是一笔坏账。
02 垫付逾期、坏账金额
很多平台采用第三方担保模式,当借款人逾期时,第三方担保会对逾期的债权进行回购,给投资人垫付本息。由第三方担保代偿的部分并不计入逾期率。平台的逾期率自然很低。
因为,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往往是投资人到期XX天内尚未收回的资金,平台合作的第三方进行垫付,让分子变小了,明面上的逾期率自然也变低了。
03 增大待收、稀释数据
到期的债权出现逾期或坏账,在分子分母口径一致的情况下,分母也应该是对应时期的待收规模。在实际计算中,平台往往将截止目前的全部待收作为分母,未到期的债权也被计算在内,稀释数据。
有的平台甚至直接用成交总额作为计算公式的分母,逾期率或坏账率就更小了。也有平台选择短期冲量来增加待收规模,使分母变大,逾期/坏账率被稀释,计算出来的数据也就更低了。
P2P行业对计算口径未做统一,平台的真实运营数据也不公开,普通投资人很难了解行业的真实的逾期/坏账率,怎么办?
像拍拍贷、宜人贷、桔子理财等主体上市的平台,需要向定期公众披露财报,同时受到各方审计和监管,数据相对真实透明可信。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的数据,大致推算P2P行业的整体逾期率水平。
通过上面对逾期率的分析,我们知道P2P平台披露的逾期率并不可信,以后可不要看到平台0逾期、0坏账就无脑上车了。
二 如何看待平台存在逾期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知道网贷平台的真实逾期率并不低,也不要感到害怕,还是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一方面,平台借款人逾期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平台通过债权回购等方式消除逾期金额,亦或者运用各种手段模糊重要数据,将其粉饰得更好看而已。
多高的逾期率属于正常范围?这个确实也没一个固定的区间。
可能做车贷业务的平台,逾期率相对偏低,比如微贷网;做信用贷款的逾期率,可能要高于同行业的其他平台,比如做信贷业务的平台。
比如以前火热的现金贷,真实逾期率绝对在30%以上,但是动辄年化300%-1500%的借款利率,在覆盖平台的坏账后,还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小贷行业的平均逾期率都是9%-12%,P2P行业如果在12%左右,也很正常。当然,远远高于这个数值的话,建议远离!
另一方面,当平台真正出现逾期,到期的资金收不回来,我们往往又是脆弱的。
不怪我们投资人片面地把逾期当做洪水猛兽,而是有太多前车之鉴。不少平台一旦出现大面积逾期,就发生踩踏事件,引发挤兑。
试想一下,如果平台的业务真实,项目一一对应,不涉及资金池,即使有几个项目出现逾期,也不至于被挤兑而全盘皆输啊,顶多损失点用户口碑嘛。
目前看来,逾期率失真,没办法作为评估平台风险因素的标准之一。咱们投资人为了降低风险,除了遵循分散投资的原则之外。
还是尽量选择业务真实,点对点,风控较好的平台,有雄厚的实力更好。比如小额分散、信批透明、资产优质、风控过关的平台。
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平台自然有完善的催收流程和贷后管理,最大程度保证投资人的本息安全。
说到底,业务和风控依然是P2P平台生存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