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白领群里,往往流传着一个段子,楼下路边煎饼摊的阿姨已经买了三套房,而自己奔波数年,还要靠租房度日,从先前的月光族变成秒光族。这有戏虐的成分,也有真实的成分。反正,我公司门口摊鸡蛋饼的老两口,去年又添了新房,加上本来的一套老宅,在二线城市有两套无疑是真的。你说,气人不。
经营路边摊的,都是小本经营,没钱、没势,勉强糊口,所以,每每出现城管打砸、没收路边摊的情形,人们总会义愤填膺;路边摊主剐蹭了宝马奔驰,车主也只好自认倒霉,要得多了对方没钱给,要得少了倒显得自己为富不仁。
以上是个案还是普遍,咱不抬杠。总之,作为个体的路边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既是城市的富有阶层,又是低等人群,既让人羡慕,又让人嫌弃。个体经济是城市经济的一部分,路天摊主自然又是城市发展离不开的一个重要人群,这样的价值,自然有人惦记。
这不,路边摊已经逆袭,成为中国第一大网络金融公司最尊贵的客人。3月1日,网商银行副行长金晓龙在北京披露,2018年,网商银行为小微经营者提供了超过1万亿元的资金支持,其中96%发放给了贷款金额100万以下的小微经营者。对于未来,金晓龙还表示,“我们希望未来3年内,能让中国所有的个体户、路边摊都贷到款。他还强调,当一个路边摊成长到一定规模,就不再是蚂蚁金服的客户,而应该成为传统银行的客户。
小微经营者,大部分指的就是个体、路边摊,没有固定资产的空壳公司等。他们因为没有固定资产做抵押,去银行贷款是要被拒绝的,所以,网商银行前提提供资金支持,帮助路边摊创业,一直达到银行接受的程度。这个逻辑是成立的,也是网银银行能够说得出口的,毕竟人家给自己的定位便是提供最快捷的金融,将大量的客户定在被银行拒绝之人身上。
只是,在这光鲜亮丽背后,却又一个难以言说的情形——路边摊成功创业的几率到底有多少。概率高是不可能的,要不然人人都成了大老板,社会上也没这么多资源供他们创业;概率低了,意味着有大量创业的人要失败,背上巨额债务,偿还网商银行的钱是小,以后恐怕还要仰仗网贷过日子。
当下的中国流行一句话——“一入网贷深似海,从此父母是路人”。意思就是,凡是接触网贷的人,终会被网贷缠身,陷入永远还不完的境地,连亲人也会受连累。这不仅仅是说网贷的利率高得离谱,根本无法偿还,还意味着,借贷人会受到暴力催收等。于是乎,接触网贷,意味着人生从此毁灭。
这并非危言耸听。从先前的校园贷、裸条贷等可以看出,网贷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毒瘤。而根据据大数据研究院的统计,截至今年2月21日,在正常运营的1063家网贷平台中,拥有金融牌照的网贷机构24家,占比仅为2.2%。其中,22家P2P及关联公司持有网络小贷牌照,6家P2P关联公司持有基金代销牌照,4家P2P及关联公司持有保险经纪牌照,3家P2P关联公司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
这一连串的数字的价值似乎并不大,很多人也不在乎是否有牌照,只要能放款就行了嘛。熟不知,没有网贷牌照,就意味着是非法经营,更意味着国家层面根本无法实施监管。再加上大众对网贷危害认识不清,自然会让放贷者为所欲为,无论是贷款利率、合同文本、交易环节等,都是网贷按照自己设计的流程进行,借款人只有“同意”的份。公平、平等的天平倾斜,一方必将遭受重大措施。
有了牌照,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合规的、安全的。很多有牌照的,日子并不一定过得就好,市场上有同行甚至不法分子竞争,上面还要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而客户,却并不真正理解拍照的价值,可谓三头受气。于是,一切有牌照的网贷机构,开始走歪门邪道,操作套路净往下作方面走,危害之大不言而喻。
网贷将生意做到如此地步,也是够可以的,最起码,他们是善于嗅到商机的。无论是正规的金融机构,还是专门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抑或是打着P2P的幌子搞诈骗的不法分子,看到网贷能带来丰厚的收益,于是一窝蜂地往上涌,尽可能得榨干猎物的一切价值。
对于网贷行业,国家层面同样在层层加码,一些不合规的平台自然会被慢慢挤出。脓包少了,这个行业自然就健康了。再怎么合规的平台,自然还需人来操作,更需要制度来约束与保障。面对这些沉疴旧症,既要监察纠偏以治标,应该从根本上思考一些治本之策。银行为何就不能为个体贷款呢?网贷的利率为何就不能强制降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