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投资者眼里,这是一家拥有高大上外表、值得信赖的P2P平台: 国资背景、百亿级老平台、ICP许可证……然而,当风险如雪崩般来临时,这些耀眼的词汇却显得那么弱不禁风。
2018年8月我投资的一个P2P又爆雷了,平台网页打不开,电话也无法接通。短短两天之内,QQ上出现了上百个投资人自发组建的讨论群;微信上,各地投资人也自发组织了大量讨论群,商讨如何收回投资款。
而我只能无奈的在投资清单上面划掉一笔,又亏了!
初入——日赚斗金,P2P让我沉醉
“自从开始投资P2P ,这样的事情我已经经历十几次”,小皮笑称,“想要踩雷就看我投资哪家。”
晚上和小皮约了饭,席间我俩频频举杯,但却只是借酒浇愁。小皮感叹:“刚入行那时多好干呐,年化收益20%多,天天抱着手机抢短期标,那阵子真火。”
是啊,那时我跟着小皮刚入行,投了第一笔钱——7000元的某网49天标,投资返现红包220加上利息,共赚287元!高于一般理财从产品的收益,快捷的买入卖出方式都让我对互联网金融充满了好感。我找了好几个平台,将手里的钱分散投了出去,我一边懊悔为什么没能早点知道这个赚钱的办法,一边在看哪家平台的收益更高。
当时,“投资返现”、“加息券”、“高收益”成了我投资必看的要点。陆陆续续,我又投资几家平台。不到半年的时间,我手里的1万块钱就变成了两万块钱。翻倍了!
尝到甜头的我一发不可收拾。
而在2015年底的时候,本应该在e租宝收回的三个月的理财产品,随着e租宝的垮塌一去不复回。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雷,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资金池”、“自融”、“庞氏骗局”这些词汇。
谨慎—— 雷潮开始,我在互金中沉浮
接连着大大理财,等一些大平台陆续倒台。这些平台倒台犹如给了我一记棒喝!我开始审慎选择平台进行投资。而为了显示自己的平台是靠谱的,P2P行业里面很多公司开始给自己找靠山,并且冠以“国资系”、“上市系”、“风投系”的标签,似乎只有抱住了一条大腿,他们才是安全的。
而平台的标签也成了我当时投资P2P最为看重的条件,没有“干爹”,没有靠山的平台绝对不敢投。
2016年8月24日,这一天,可谓是P2P行业的分水岭。这一天,网贷监管细则出台了。随着政策面的明晰,市场优胜劣汰,在16年底17年年初的时候又出现了一波雷潮,其中不乏一些当初热推的平台,像精理财、薪满意融、润通财富、君享金融、珠宝e贷等。
而小皮就在这一年亏损了将近十万元,“我当时有6个维权群,有个哥们儿还问怎么哪个群都有我,是不是平台的托儿啊。”小皮苦笑着调侃说,“谁拿着自己的钱去跟他们开这个玩笑啊。”
怎么才能避开雷区,也成了那个时期P2P投资人讨论的共同话题。
我跟小皮再也不敢妄听平台宣传,开始自己学习理财知识。我们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验平台有没有违规或者不良记录,自己实地考察平台,跟他们的运营聊经营理念,看标的来源,加各种投资群看平台口碑名声……
就这样,防不胜防,2018年,我们还是有好几个大雷没有躲过去。
但是在这几个大雷中,我们惊讶的发现,这些公司的老板大部分都是失信被执行人,有的公司主体甚至就是失信被执行公司。
我们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上面找到了我们投资的几家公司,小皮悔不当初:“早知道先来查一下啊。”
失信被执行人,俗称“老赖”,这些人办的公司肯定坑钱啊!而更让人讶异的是曾经我们复投多次的三湘金融的老板竟然是通缉犯!
赚赚赔赔折腾到了2018年底,国家的多次管控让互金行业更加规范,在几次雷潮中,我们还发现不止信用缺失,很多暴雷的公司很存在了很多的问题,比如,他们打着网贷幌子通过自融、资金池等方式敛财,为避开合规成本,虚假宣传,不合规经营等等。
忙活了这几年,小皮无奈:“总觉得还能多赚点,结果到最后还是一穷二白。”最终他惨淡离场,而我还在互金沉浮。
后记—— 十年心声,爱与恨的交织
很多像我一样的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既有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的白领,也有三四线城市的普通工薪族。他们把自己辛苦积攒的积蓄投了进去,从没想到这是一枚随时会爆掉的定时炸弹。
无论是我还是小皮,不过是众多P2P投资人的一个缩影。他们收入不多,而且受专业知识所限,他们并不具备鉴别平台风险高低的能力,因而他们只能从最朴素的理念出发,去考察一家平台,根据各种外在的招牌去判断一家平台是否安全。
对于这类投资人来说,整个P2P行业是亏欠他们的。P2P行业如果不能加强自律,任由这些诈骗平台肆意损害普通投资人的利益,最终危及的是必然是整个行业的生存。这不是危言耸听,监管部门从此前大力鼓励互金行业发展到如今严厉整顿,究其根源,P2P行业过度透支投资者和监管层的信任恐怕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