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年只剩下最后几天了,根据上头的意思,第一轮备案检查要完成。平台自查,协会检查,行政核查三轮检查要告一段落,年底会有一批平台通过合规检查,试运营半年左右合规平台将正式成为第一批通过备案的名单!
但是,第一轮检查很有可能是监管走通一遍合规检查程序,对平台进行彻底摸底检查,之后视平台整体情况而定。也就是平台第一轮检查之后看监管释放怎样的信号,而目前想要出第一批备案试运营的平台还为时过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网贷行业野蛮生长了十来年,想要立马合规备案规范化运营是不可能的。
早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北京就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责令辖区范围内网贷平台提交整改承诺书:承诺控制业务规模,不得新增不合规业务,妥善化解存量不合规业务,即我们说的“双降”,后面又进一步提出了“三降”,即降余额、降人数(机构人员)、降店面,从而化解网贷风险。
紧接着就是12月,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行业专项整治期间有关行为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了网贷十条规定,并且立场鲜明的指出,平台一旦违反规定,协会将有“一票否决”权。其中也包括了三降:降余额、降人数(机构人员)、降店面。
尤其是规定待偿余额不得增加,出借人人数不得增加,并且有序减少出借人人数把大家都吓得不轻。
待偿余额不能增加,说明资产端的业务必定要控制。而网贷平台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做大规模(分母)来稀释逾期率,达到规模大,高收益覆盖高逾期。一旦控制资产端业务,那必定导致利润下降开始亏损,亏损带来裁员,裁员导致业务无法跟踪进而加大逾期,逾期率一旦上升,借款人还款意愿就会降低,环环相扣,最终平台只有走向清盘。
出借人人数不得增加更是断了平台的“命根子”。目前我国网贷投资人相对不成熟,投资人基本很少会去深度的跟踪或者查看平台资料,大多都是投完就走,所以不允许平台拉新推广,而老用户又在不断流失,平台只有关门大吉。
12月21日,杭州市互金协会在官方微信发布《关于积极配合杭州市网络借贷风险处置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有九项要求。明确了平台的违规存量业务清零时间表,即网贷机构必须于2019年6月前全部结清,即使在结清后,也要经过一系列检查才有可能备案。而且在这之前,杭州金融办约谈了头部平台,要求月底前在贷余额降20%。
所以平台贷款余额严控已经是事实了,网贷平台主要利润来自中介费(利息差),而北京,深圳,杭州等头部大平台集聚的地区基本上控制了规模,平台整体盈利能力会大幅下降,再加上备案所需要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平台目前确实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了。
对于小平台来说,船小好调头确实是平台的优势,但是如果监管今天要求降低20%规模,明天要求不能新增出借人,一步一步的削减平台利润,再加上目前市场低迷,小平台只能被迫清盘。
大平台则是精简机构,备足粮草准备过冬。虽然要求三降使得平台损失了一部分利润,但是想要“活下去”压力还是不大,充足的现金流加上实力强悍的“干爹”,不说稳坐钓鱼台,但是对于备案应该也算是十拿九稳了。
最尴尬的莫过于二线平台,想进取做大规模,监管条条框框限制着,“不听话”就会挨批,过不了备案;想清盘又舍不得,毕竟辛苦创下的基业,而且目前处于关键时期,如果备案成功,不说资本的青睐,单单是套利“壳”的价值就非常诱人。所以那些背景实力尚可,业务规模尚可,盈利能力尚可的二线平台才是此次备案中压力最大的。
白客也说过,现在是政策主动去挤压泡沫的阶段,平台最大的风险已经从老板跑路的道德风险变为政策风险。让平台主动或者被动降低待收,迫使小平台清盘,最后能够通过备案的平台大概在200家左右,而目前还有将近1000家平台会陆陆续续清盘或者被清退。想要在月底清退或者清盘这么多平台,那绝对做不到的,所以备案又只能推迟咯!
一将功成万骨枯啊,这也是每个行业发展成熟规范的必经之路……
2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钱的地方就有“资本”。
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这是雷潮前一天郭领导说的。但资本都是逐利的,近日多家巨头被曝纷纷入场网贷,开启了新一轮的角逐。
京东老总刘强东手里的两家网贷平台:旭航网贷与和丰网贷。
旭航网贷与和丰网贷上线平台标的上线后,很快就销售一空,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说法是没错,但在这里提醒大家两点:
1、监管曾下发文件,对于2016年8月24日后新设立的网贷机构或新从事网络借贷业务的网贷机构,在本次网贷风险专项整治期间,原则上不予备案登记。
和丰网贷虽然成立于2015年11月4日,但是旭航网贷成立于2017年9月27日。360后面成立的四家网贷全部在2018年注册等等,这类平台很可能没有资格申请备案,也就于备案无缘,后续很可能要自我退出或被监管责令退出。
2、旭航网贷标的期限有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各期限标的年化收益率分别为5%、5.5%、6%和6.5%,收益实在不敢恭维。而白客扒了一下平台资产,大多为个人消费贷,借款金额也不大,1-5W之间。扒了下借款合同,也就个借款人信息,公布的资料很少,信息披露程度仍远远不足。
巨头纷纷开始入场,到底是看重网贷行业的未来发展还是平台的输血能力,我们拭目以待。
备案逐步推进,但推迟基本已成定局,靠拢头部,稳健投资,安心赚钱仍然是当前最佳投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