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似乎进入了一个监管集中引导平台退出的清退期,日前,大连市互金协会发布了平台退出指引,而此前北京、深圳、上海、济南、浙江、杭州、广州等地互金协会也先后发布了问题平台退出指引文件,为即将退出网贷序列的平台提供指导示范。
我在此前的「离岸流」专题中,专门的提到过这次得清退潮,清退潮出现的先决条件,就是建立一个能够引导平台妥善退出的机制程序,从越来越多的地区发布清退指引文件来看,我们可以理解为,接下来将进入一个清退期,大批量的平台将在此退出。
清退期,其实就是我一直在讲的离岸流,早在9月初我就对即将到来的清退潮有所预感,当时监管及相关部门以一种一天发布一则公告的做法,持续刷屏了近一个月,这种高压的态度在此前是前所未见的,所以当时我就在想,这一次的整顿应该是要一次性肃清毒瘤,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一场行业净化运动。
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这场清退潮都是无可避免的,自16年正式启动网贷备案概念以来,已连续延期两次,如果19年再次发生备案延期情况,对于整个网贷备案的公信力将大打折扣,届时的网贷行业将面临雪崩式的溃散。
因为由三次备案失败所带来的市场参与群体信心坍塌,将会直接冰冻整个P2P市场,规模腰斩,流动性清零,禁止新增,这些都是第三次备案延期后可能会出现场景。
所以,如果你还对接下来可能到来的清退期没什么概念的话,我可以很明白的告诉你,接下来几个月,你将见证近千家平台发布清盘公告,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动作,令人庆幸的是,这是一场由监管主动引导的行业净化行动。
从9月份开始,我就一直在对「清退机制」这件事保持高度的关注,早前仅有上海、广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发布清退指引,尚未能说明全国范围内的清退潮来领,而近日,随着大连互金的清退指引发布,大面积的清退潮正在朝着海岸线袭来。
不过,随着清退潮的逐渐逼近,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平台存量的大小,似乎成为了能否通过合规备案的先决条件。
11月12日,凤凰网报道了一则新闻,杭州监管部门近日正在着手进行网贷行业整顿,第一批将清退存量不足1亿元的平台,收到金融办清退通知的平台,须在12个月内分期兑付本息,完成清退,如果本轮清退效果显著,下一步还将考虑继续扩大清退范围,对存量不足5亿或10亿的平台进行清退。
除杭州外,今早,一则北京将清退存量5000万以下平台的新闻在各平台传播,不过不久之后文章便被删除。具体北京是不是这样,会不会这么做,还要看后续情况。
除杭州、北京外,不久前的广州互金协会也在通知中「鼓励业务量小、待收余额不大或无继续经营意愿的平台」在完成资金清退后,主动退出市场。
从种种迹象表面,以存量为标准的一刀切做法,似乎正在逐渐成为本次清退潮中的「主旋律」。
抛开复杂的行业、经济环境,我来和大家谈谈我对于存量标准的一些看法。
存量小的平台如今的日子并不好过,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随着资金持续的流出,运营成本的增加,还有周期漫长的备案长跑,小平台无论是从盈利性、稳定性亦或着持续性等各个角度来看,都全面的弱于所谓的大平台们,而这,也成为了监管放弃他们的理由。
然而,真的是这样的吗?
凡事无绝对,大部分的小平台固然营运艰难,但他们真就到了Facebook(fei si bu ke)的地步了吗?
除开个信、车贷、消费金融等大资产领域的平台不说,还有一部分的平台是深耕于细分领域的平台,这类平台囿于市场容量的问题,很难做大,但即使如此他们也能以绝对领先的市场地位取得丰厚的利润,而就是这样的平台,却因为存量问题必须面临着清盘退出的尴尬局面。
另外,在额外多说一嘴,部分细分领域本就是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不乐于进驻的,一是业务量小,二是风控成本高,所以这些细分领域的小微企业长时间都在被融资难的问题困扰。
而随着专门扎根于此的P2P平台建立,在专业的风控和绝对的市场占有率面前,平台是能够保证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的,无论是对于细分领域的发展还是普惠金融的推动,都起到了很好地助推作用,在这样以存量为标准一刀切的关停之下,该领域下的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由谁来解决呢?
再有就是,部分平台虽然因为环境的情况,平台盈利有所下降,但绝大多数平台还是能维持收支平衡的,熬过寒冬未必不能枯木逢春,这些平台在稳定性方面并不弱与其他平台,在存量的大刀下,统统被强制引退,这样的清退潮,对于净化行业真的能起到作用吗?
比起这样生硬的做法,我更乐见于监管在基于对每家平台足够了解的情况,依据平台营运现状做出相应处理方案,而不是划出一道笼统的数字,数字之下统统清退。如此做法,一来于行业发展无疑,二来也确确实实不能妥善的处置平台风险。
因为风险并不仅仅存在于小平台中,个别大平台目前暴露出的毛病比绝大多数的小平台都要多,难道就因为体量大的原因,可以幸存?
网贷备案行动,说到底,是一个风险处置行动,是一个树立行业标准的行为。
在P2P的市场中,每一个参与主体所面临的风险都是不一样的,也没有任何一家平台能规避所有风险,以存量为核心的清退准则,看似处理了一众潜在的小风险,其实是一种治标不治本且透支了行业成长里的做法。
真正想要妥善治理行业风险,我认为还是要回到监管最初的三步走里,平台自查,协会自检,整治办抽查,由这三轮检查形成的平台报告,基本能反应一家平台的所有情况,在此基准之上,监管部门依照各平台情况划拨处理方案。
从监管目前种种迹象来表明,以存量为核心的清退准则正在成为主流,就是不知道,在这场潮水退去之后,细分领域的平台还能保留几何,行业的标语普惠金融还能响几声?
今天的问题似乎又暗合了我们社会大众一直以来的普世观点:
朝「钱」看,有错吗?